“入股”美容店可得汽车还有收益?律师提醒:“馅儿饼”可能是“陷阱”


极目新闻记者 胡长幸

实习生 方宇轩

消费者参加美容店的营销活动,店方宣传积分或投票总数量排名第一就能获得新能源汽车等丰厚奖品。为了获得排名第一名所需的足够积分,消费者可以向店里交钱,金额能转为店里的干股,每年有收益。

近日,武汉市民王女士(化姓),就参加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她选择自己缴纳数万元,协议中这笔费用可以按期分红。她满心期待能获得一等奖奖品,结果活动结束时被告知仅获得了三等奖。王女士认为里面有蹊跷,怀疑是商家诱导顾客预充值消费或者投资入股的“圈套”,要求一次性全额退费遭拒,于是她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并向极目新闻客户端报料。目前美容店口头答应分期返款,王女士认为期限过长,于是决定向对方提起民事诉讼。

有法律专业人士提醒消费者,类似的纠纷案例以前就出现过,中奖或“入股”获益的“馅儿饼”也有可能是“陷阱”。

参加活动交钱能加票,一等奖奖品有新能源汽车

12月15日,家住欢乐大道某社区的王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双十一当天,她到附近的希禾一站式美学中心欢乐星城店(以下简称“美容店”)做皮肤护理,她算是这家机构的老会员。

王女士回忆,她做完护理后,被工作人员告知:称店里正在举办一场“快乐达人”超级会员人气会员大战活动,邀请她参加。店员说是这个活动员工不能参加,是“薅我老板羊毛的时候”。

王女士称她是在这家美容机构参加的活动.jpg

王女士称她是在这家美容店参加的活动(实习生方宇轩摄)

史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刚从其它分店调过来不久。原来分店里的会员活动,是由几家供货商主办的并提供奖品,目的是回馈给顾客。顾客可以向店里交钱入股,以增加积分。

至于换了星城店这边的活动,王女士和记者能否回看最终积分排行榜和获奖结果等信息?史先生表示不清楚相关信息。记者提出联系美容店更高层负责人,他表示不方便提供电话。

事后,史先生在微信上表示,他不知道记者亮了证件就属于采访,表示他说的所有内容都不属于采访回复,只是闲聊,希望不公布。

王女士向记者提供了她参加活动的小程序链接,记者打不开链接。王女士透露,她的获奖结果是店员口头告诉的,活动相关链接现在打不开了。她事后还联系过美容店其它管理人员并录音,得知员工也可以参加这次活动,活动截止时间前她看见的男士是美容店的人。

12月16日至21日,记者数次拨打王女士提供的美容店管理人员和疑似参加活动的美容店员工电话,都没有接通。王女士透露,12月中旬美容店接受警方调查时曾提出可以分期退款,她认为期限过长,要求一次性返还。她打算起诉对方、主张自己的诉求,已经获法院审核通过。

律师:消费者需警惕“馅儿饼”可能是“陷阱”

就王女士与美容店的纠纷案例,记者采访了湖北诚明律师事务所律师骆洁。

她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王女士案例中双方表述,如果最后两位参与活动的男士确系美容店员工,并且事后抽奖小程序链接无法打开、活动中奖信息没有明确公示,那么该活动不符合公平、公开、透明的要求,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该案例中王女士与美容店的法律关系本质上仍是美容服务合同法律关系,美容店提供美容服务,顾客支付服务费。王女士可享受按期分红及协议期内在美容店消费可享受优惠的约定只是美容店营销策略,并未突破服务合同法律关系的范畴。

骆洁透露,近年来,因消费者在诸如游泳馆、健身馆、娱乐会所、美容店、教育机构等经营场所充值消费引发的各类性质纠纷层出不穷。

例如,今年3月,广东顺德有消费者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其参加了某美容美发中心的投票活动,被诱导大额充值参加拉票抽奖活动。商家称票数最高的可中大奖,但事后并未公布排名情况。后续消费者要求商家退款遭拒。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查明情况,组织调解成功。近期,武汉也有类似纠纷案例出现,消费者通过投诉或调解诉讼渠道解决了纠纷。

她建议,消费者在上述场所消费时应擦亮眼睛,不要相信“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拒绝占小便宜心理。如果认为被骗,可寻求市场监管部门的帮助,也可通过诉讼方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