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特朗普关税政策能否奏效仍是问号,美国自以为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吗?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在特朗普即将开启他的第二个执政任期之际,中方对于他在关税和贸易等领域撒下的“包围网”有何应对之策,显然是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

12月16日,香港《南华早报》刊登了一篇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的独家专访,对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有何看法?中方是否应当针对“关税大棒”发起反制?如何处理当前中美关系中的竞争性问题?这位曾担任过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主持或参与过我国多个“五年计划”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都一一发表了看法,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外界一些人希望中方对关税问题发起反制的声音,张燕生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否真的可以取得成功仍是疑问,“你自以为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吗”?在他看来,企业能采取各种措施自行规避关税,中方则可以在不动用反制措施的情况下,持续扩大开放,通过深化自由贸易的方式来成为全球化的“最强音”,以此击溃保护主义这种极端主义。

同时,他也强调,面对美国的对华敌意,摆脱依赖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只注重自力更生和进口替代,中国很可能重蹈苏联或日本的覆辙。相反地,中国应该探索一个开放、包容和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让世界同我们一起合作,并持续坚持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和专注发展这三大原则。

特朗普执政时期,在美国国会外反对关税政策的美国民众。 资料图

特朗普执政时期,在美国国会外反对关税政策的美国民众。 资料图

对于中美之间的关系,张燕生提到了曾经美苏争霸时期的科技竞赛,并指出,如今在与中国的竞争中,美国正思考中国擅长什么,而自己又缺乏什么。美国意识到,中国的优势在于工业化、工程技术和应用场景,而这正是美国最薄弱的领域。因此,美国正准备建立国家产业创新平台,与中国竞争,补上短板。

中方对此有何回应?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有或没有”的问题。美国把中国当作战争中的敌人,切断了供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解决依赖问题。然而,如果我们只注重自力更生和进口替代,中国就有可能成为另一个苏联。

如果采取重商主义“赢家通吃”的策略,中国就有可能成为另一个日本。日本的问题在于其某些产业上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与美国产生了贸易冲突——20世纪50年代的纺织品、60年代的钢铁、70年代的汽车以及80年代的半导体。当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成为世界领头羊,占据了83%的市场份额时,这激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

因此,如果中国的出口威胁到了美国的核心产业,比如航空业,美国将会全力以赴进行反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避免走上苏联或日本的老路。相反,中国应该探索一个开放、包容和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让世界能够与我们一起合作。

张燕生提到,去年,中国在科技创新上投入了3.3万亿元人民币,如果从中划拨5%,即1650亿元人民币,用于设立国际合作基金,这样就可以寻找到全球合作伙伴。

中国过去做对了什么?他指出,第一,改革开放;第二,实事求是;第三,专注发展。无论面对谁,只要坚持这三个原则,就势不可挡。历史上,美国的那些竞争对手,没有一个是被美国打败的,都是因为自身的错误而衰落的。

“如果我们能调动每个中国人的热情并激励他们,谁能打败我们?美国、欧洲、日本或韩国能与我们竞争吗?”张燕生强调:“关键是,我们必须自己不犯错误。让他们去担心他们的问题,而我们则专注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