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算法滥用”该清一清了


半月谈评论员 乌梦达 阳娜

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阅读某篇新闻或文章后,App就会接连不断地推送同类内容;误点某条推送链接或不经意聊到某个话题,App页面也会频繁展示相关信息;养生类信息专挑老年人推送,游戏类内容总推送给青少年……当前,算法推荐成为网络平台的“标配”,在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的同时,也为普通用户制造了很多信息陷阱。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启动“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等典型问题,重锤落地,释放强烈信号:加大对算法滥用的整治力度,清朗网络环境。

算法本质是技术,但其设计者和规则本身却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公众享受着算法带来的诸多便捷,同时也对“算法滥用”诟病已久。

“信息茧房”是算法推荐备受诟病的问题之一。频繁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同质化内容,甚至以博人眼球的劣质低俗内容取悦用户,在这样的算法机制下,用户接收信息的范围越来越窄,渠道越来越单一,从而陷入“信息茧房”。算法成为网络世界的“内容编辑”,网络世界被分割为不同的“茧房”,不同的人群被割裂在各自的“信息房子”里,难以接收到不同的声音。

算法推荐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网络沉迷。被动嵌入“算法黑箱”的公众不知不觉地被“粘”在了各类手机应用中,视频、电商、社交娱乐等占据了信息内容消费的大头。受到平台给予的时长激励或奖金红包等诱惑,打卡、久驻平台成为日常习惯,“网瘾老年”群体正日益扩大;智能设备和算法推荐导致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呈现新特点……长期受困其中的用户就像“温水里的青蛙”,沉迷网络而不自知。

还有一种常被忽略的算法滥用是算法偏见。女性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更关注娱乐八卦内容,男性群体和高收入群体更关注财经时政等信息,青少年更爱游戏,老年人更爱养生……在算法的世界里,看似中立的群体划分标准却暗含了对用户群体品味、价值取向、消费能力的偏见。由于存在群体刻板标签,算法很难保持中立和客观,偏见会不断被强化。

此次专项行动也针对这些问题出招:提出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规范设置“不感兴趣”等负反馈功能;持续优化完善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的算法推荐服务等。可以说,此次专项行动是对平台算法规则制定的一次有益纠偏,给互联网时代不断扩张和升级的算法找到合理的边界和规则。

除平台整改外,相关部门的监管也不可缺位。公众期待,监管部门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常态监管机制,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引导和监督平台重塑正确价值导向,提升平台算法逻辑的透明度。同时,加大技术在监管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监管的高效和精准度。如有必要,可设立专门机构对算法“黑箱”操作进行全面审查,并推进技术问责制度,强化对算法滥用的追责。此外,还应敦促平台合规自治,解除固有标签,提升用户的选择权,丰富用户的“内容池”。

算法要升级,更要回归服务公众的本质中来。期待未来在算法和用户的长期交互中,让用户能重新找回信息自主权,真正“破茧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