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越打越穷”还是“越打越富”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李昂】

俄乌战争后,对俄罗斯是“越打越穷”还是“越打越富”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答案莫衷一是。

不可否认的是,俄乌战争加速了俄罗斯政治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即俄罗斯在政治经济上越来越重视国内自主的物质生产。俄罗斯推行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许多工厂、农场和研究机构在苏联解体三十年后,终于再次获得了产业专项资金拨款。不少产业在民办官助的刺激下,产能恢复并超过了苏联最高水平。

此外,在政治上,技术官僚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主要位置。同时,俄罗斯各级官员也出现了在招商引资、产业复兴、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政绩竞标赛”。

产业政策、技术官僚、政绩锦标赛,使得俄罗斯政治经济具有了“有为政府”的色彩。而全国自上而下推崇“进口替代、力求增加出口”的重商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近日,俄罗斯驻英国大使安德烈·克林在接受BBC采访时,自豪地宣传:“我们取代了英国的位置,制造业排在全球第7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成就。”他的这一表态,就是俄罗斯意识形态转变的体现。

在所有产业中,俄罗斯农业的复兴速度最为迅速。目前,俄罗斯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七大食品类别中,肉类、土豆、水产实现完全自给。鸡蛋在选举前由俄农业部自导自演的短缺后,目前自给率也维持在98.6%。牛奶、蔬菜和瓜类的自给率,也均在食品安全线以上。只有在水果方面,由于气候和地理的限制,自给率只有46%,低于60%的安全线。

俄罗斯是“越打越穷”还是“越打越富”了?

目前俄罗斯这种政治经济转型,存在一些有利因素,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其中有利因素包括,俄罗斯仍然有一个相对封闭的俄语圈市场。由于俄语互联网的相对封闭性,俄罗斯本土互联网企业守住了俄语区,学习创新能力很强。比如最近俄罗斯本土电商OZON,也在搞双11购物节。战争和制裁,恰恰保护了俄罗斯相对薄弱的产业,予以他们恢复和发展的空间。

此外,前苏联培养的最后一批产业工人和科技专家,还具有工作能力,并且拿到了一定的拨款。他们是知道如何运作一个产业体系的。因此,由他们重建一些产业和研发体系,仍然比较快。

不利因素方面,首先是战争导致的俄罗斯国内利率升高,给民营企业带来很大的信贷压力。接近20%的基准利率,让一些无法获得军工订单的工厂和企业,难以进行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充。

尽管俄罗斯政府重视技术引进和产业自主,但是俄罗斯仍然缺乏推进这一进程的技术官员,在地方政府层级尤其缺乏。俄罗斯目前在推行非常激进的干部年轻化政策,90后纷纷上位。但是这些40岁以下的官员往往不知道如何推进产业发展和引进外资,比较急躁且缺乏章法,同时在老干部面前,镇不住场子。

除此之外,俄罗斯现在没有实现产业自主和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在民办官助的产业复兴过程中,一些商人往往会处于自身利益,在政策和法规中挖坑,以维持自身的垄断地位,过分排斥国外产品,不利于产业的迭代更新。而俄罗斯的科研经费基本枯竭,目前,俄罗斯又进一步减少了2025年的科技预算,许多科研人员靠情怀和科学世家的传统而苦苦支撑。

由于战争和欧美制裁的持续,俄罗斯的亲欧美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不足以对抗本土产业派。因此,重商主义会在俄罗斯长时期处于主导地位,并孕育出相关的利益集团,从而继续促进俄罗斯相关产业的复兴,也会增强俄罗斯的贸易保护主义。

因此,具有“有为政府”色彩、重建物质生产能力、追求“重商主义”的战时俄罗斯,肯定不能算是一个完全美好的贸易伙伴。但俄罗斯在本轮科技革命中,各种因素驱动的再工业化,无疑有利于它承接产业技术扩散,跟上本轮科技革命。因此,重建物质生产能力的俄罗斯,仍将是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棋手。我国政界、产业界和学术界,需要强化对俄罗斯的理解和认知,未雨绸缪地管理和协调中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