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夏秋,一场与登革热的较量
24岁的李峰从来都觉得登革热离自己很远,直到10月末的一个中午。
李峰家住佛山里水镇,那个中午,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他专门买来药喝,睡了午觉,当晚却发烧至38.7度,头越来越昏沉。第二天,在医院被确诊登革热后,他才意识到,“实际上蚊子到处飞,在哪里都有可能感染登革热。”
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下称《诊疗方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各年龄阶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解释,其传播途径为“病人→伊蚊→其他人”。
2024年的夏秋,登革热在广东流行起来。疫情在广州和佛山两地尤为严重。据广东疾控公布的监测情况,从2024年9月9日至11月10日,广东省累计报告登革热本土病例达13235例,其中广佛两地的病例约占本土病例的50.3%,为6662例,这一发病数已超广东省2019年全年6024例的登革热发病数。澎湃新闻此前采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副主任、教授张继明时,他提到,“未来登革热病例数在南方的变化会成为周期性常态,但不会造成大规模传播。”
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陈晓光从事媒介昆虫的新型防治技术研究二十余年,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数据后,他发现,以往登革热流行的周期趋势基本被打破了。陈晓光对澎湃新闻分析,这背后是气候温度、环境变化、旅行等对登革热流行环节的影响。未来,登革热有北上流行的可能性。
在今年的登革热流行季,伊蚊作为媒介,蛰伏在人口稠密的广佛地区,不经意间落在人的身体各处,却可能改变一个普通人原本日常的生活轨迹。
登革热,悄然来袭
尽管在节气上已属秋季,广东的气温仍高居不下,偶有气温的急剧变化。据“广东发布”,截至11月13日,2024年广州在气候上属于夏季的日数已达235天,打破最长夏天的记录,这些天里,气温平均值大于22度。
温热的季节里,人们需要习惯和蚊子拉锯。李峰一个人住在出租屋的3楼,房间里铺着榻榻米,四周没有适合的钩子挂蚊帐。夏夜,实在忍受不了高温,他才打开空调,更多的时候,他会开着风扇,把窗户打开通风。
蚊子发出嗡嗡声,李峰会点上蚊香入睡。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开灯扑打蚊子,最多的一晚,他打死了六七只蚊子。仍不断有蚊子飞进来。早上起床,他总感觉身上有些地方痒。
佛山里水镇一处防控登革热宣传标语。 实习生 欧阳思帆 摄
“今年广东之所以出现登革热流行,是环境条件比较适合登革热的流行及传播”,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陈晓光向澎湃新闻介绍,作为蚊媒传染病,登革热流行需要在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获得有利条件。新冠疫情过后,今年国内外旅行及人员交流放开,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增加,且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温度升高,降雨增多,使伊蚊密度增加,加之目前暂未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人口普遍易感,这些因素使得登革热在广东流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底的记录,登革热的全球发病率在过去二十年中显著上升,该记录特别指出,登革热的传播具有周期性,预计每3-4年就会暴发一次大规模疫情。
然而,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也会发生改变。例如,2018年,由陆剑云、陈宗道、马蒙蒙等人发布在《热带医学杂志》的论文中,作者比较广州市2008-2012年和2013-2017年的登革热疫情情况,结论发现“近年广州登革热疫情总体强度明显上升,疫情规模和波及范围扩大,疫情频率和强度提升,近5年中已有3个年份出现全市流行甚至全市大流行,疫情高峰年连续出现,说明广州登革热流行特征已发生改变。”
据发布在《中国热带医学》上的《中国登革热发病趋势与时空分布特征》一文,在中国,2015-2019年登革热发病率逐年升高,2020-2022三年期间,登革热发病率较之以往显著下降。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2023年发病率再次上升,接近2019年的水平。
陈晓光解释,自1978年登革热首先在佛山暴发流行,国家每年都会对登革热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就像流感一样,一次大流行后,民众会产生抗体,从而对流感的再次流行产生抵抗,而随着毒株变异和人体内抗体水平的降低,流感就再次大规模流行,这样来回往复就形成了周期性的流行。登革热也有流行的周期趋势。”
但陈晓光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数据后,发现以往登革热流行的周期趋势基本被打破了,他认为背后是气候温度、环境变化、旅游旅行等对登革热流行环节的影响。
陈晓光同时表示,登革热未来有北上流行的可能性。他的研究证明,当温度低于18度时,媒介伊蚊(在我国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染登革热的效率和成功率均大幅降低。“过去,北方的气候、温度条件能对登革热构成传播瓶颈。但2017年,山东济宁市出现登革热本地流行,(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登革热本土疫情的最北区域),原因之一就是全球暖化”。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登革热扩散的主要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也在2020年发布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提到:“未来的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媒介伊蚊适生区分布范围明显向高纬度扩展。”在模型预测中,“所有RCP(典型浓度路径)情景下,我国登革热的流行风险区均显著北扩,风险人口显著增加。”
就目前情况分析,陈晓光认为,广东登革热疫情仍定性为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防控工作需重点关注传染源,并减少传染源的“定殖”,减少“外溢”。这需要精准的防控,“比如我们要告诫老百姓,尽可能不要去那边(登革热流行国家地区)旅行。实在要去的话,要注意蚊虫的防控,让他尽可能不感染病毒,回国以后如果是被蚊虫叮咬了,有一些症状体征了,要主动及时去申报。对于蚊虫的监测,我们要尽可能通过现在科学的手段,及时准确、敏感地监测到重点的区域。”
陈晓光认为,以前的防控基本上是“亡羊补牢”,但其实可以未雨绸缪,将蚊虫传播的科学规律厘清,从而实现科学防控。过去几年时间,他和团队成员研制了“天罗地网-基于互联网的蚊虫监测与预警体系”、“变雌为雄-基于蚊虫性别决定机制的种群压制技术”“全民皆兵-基于手机微信的蚊虫孳生地拍照app”等新型蚊媒防控技术。目前监测体系已研发4代,在7个省、20多个市区进行了试用。
但陈晓光坦言,“具体的应用推广,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他希望登革热的防控工作不仅限于政府、疾控中心和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等主体的参与,更希望能够动员全社会公民,让每个人都能了解登革热,达到“全民皆兵”防控。
“在一定时期内,广东包括全国范围内更多的登革热流行难以完全避免”,陈晓光分析,但人类依然可能“独善其身”——通过在重点区域,如居民小区、办公大楼、公园等地加强防控、精准消杀使得蚊虫密度降低,达到不足以危害人类的程度。
公开信息显示,面对广东本轮登革热流行,广州、佛山、中山及东莞等地多处组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网格员、社工等开展登革热入户宣传、消杀、清理积水等活动。
针对居民的防蚊,陈晓光建议个人在居家工作的范围内要做好防蚊灭蚊,安装纱门纱窗或者蚊帐,去到户外则尽量穿浅色衣服,不要裸露皮肤,必要时可以涂抹一些蚊虫驱避剂。
回想这次感染的经历,郑琪琪觉得,这件事就这样“莫名其妙”发生了,下次,她打算多关注新闻,及时做好预防,“如果发生了还是需要稍微乐观积极去面对”;杜君如打算明年夏天买新的进口驱蚊水,还想着尽量穿长裤、长袜出街。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李峰、杜君如、郑琪琪、陈艳、林榕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