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电动汽车磋商有所进展
据谭主了解,这轮谈判下来,中欧双方已经达成了“技术性共识”,尤其在价格承诺框架和协议执行机制方面取得了共识。
所谓“价格承诺框架上的共识”,就是指此轮谈判双方就整体框架达成一定共识,也说明双方愿意将资源集中在核心利益的谈判上,努力相向而行。
专业人士透露,此前,双方谈判中涉及的核心问题包括如何实现“可监管”和“可执行”。在谈判过程中,欧方一直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极致完美主义”,始终对中方提出的价格承诺方案心存疑虑,担心会不会难以执行、难以监管。
而这次双方达成的共识,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专业人士透露,若中欧双方达成价格承诺方案,在方案执行和监管中,中国机电商会将担任核心角色。
中国机电商会在以往案件价格承诺执行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承诺企业可登录中国机电商会电子申报平台系统提交申报材料,中国机电商会审核企业提交材料、提醒企业存在的问题。
达成这些共识,便能减少双方在后续谈判上的障碍。
而那些否定谈判进展的声音,不仅在试图给谈判泼冷水,还别有用心地将责任推诿给中方,声称是中方没有拿出让欧方满意的方案。
谈判,是两方的事情。在上一阶段的谈判中,之所以存在分歧和困难,跟欧方的所作所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前,欧方试图找个别车企单独谈判,并坚称从法律上具有这样的权利。
专业人士告诉谭主:
虽然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欧方可以找企业进行单独谈判。但是谈判最重要基础是双方的互信。从中欧开始磋商谈判,中方的谈判代表始终是中国商务部。中国商务部与欧盟贸易总司进行直接磋商,属于政府间的谈判。欧方试图通过邀请个别企业谈判的方式,分化中国企业,各个击破,削弱中方整体谈判的基础。这种做法,十分损害中方的信任,非常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要知道,这次是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整个行业发起反补贴调查并决定征收反补贴税,在价格承诺执行过程中也会涉及监管、审核等诸多复杂环节。这些系统性的问题,欧方不可能只通过跟单独某家企业谈就能解决。但是如果因为跟个别企业谈判,而损害了双方的互信,欧方关心的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此前,包括上汽集团、吉利集团等在内的中国车企,已经公开发表声明,从未与欧委会进行直接谈判。中国企业团结一致的决心,不会被动摇。
专业人士告诉谭主:
目前所有授权企业一致同意作为一个整体参与中国机电商会的价格承诺谈判。整体谈判是当前状况下最合适的选择,有利于维护互信,有利于加快达成共识,也有利于通过磋商解决分歧避免贸易摩擦升级。
期待中欧双方在当前磋商的基础上尽早达成各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