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语言模型训练精度并非越高越好?7-8 位精度才是王道?
在人工智能领域,规模越大似乎就意味着能力越强。为了追求更强大的语言模型,各大科技公司都在疯狂堆叠模型参数和训练数据,结果却发现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难道就没有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方法来训练语言模型吗?
来自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模型训练的精度(precision) 就像一把隐藏的钥匙,可以解锁语言模型训练的“成本密码”。
什么是模型精度?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模型参数和计算过程中使用的数字位数。传统的深度学习模型通常使用32位浮点数(FP32)进行训练,但近年来,随着硬件的发展,使用更低精度的数字类型,例如16位浮点数(FP16)或8位整数(INT8)进行训练已经成为可能。
那么,降低模型精度会对模型性能产生什么影响呢? 这正是这篇论文想要探究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了不同精度下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和性能变化,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精度感知”缩放法则。
他们发现,使用更低精度进行训练可以有效降低模型的“有效参数数量”,从而减少训练所需的计算量。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计算预算下,我们可以训练更大规模的模型,或者在相同规模下,使用更低的精度可以节省大量的计算资源。
更令人惊讶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更低的精度进行训练反而可以提高模型的性能! 例如,对于那些需要进行“量化后训练”(post-training quantization)的模型,如果在训练阶段就使用较低的精度,模型对量化后的精度降低会更加鲁棒,从而在推理阶段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种精度来训练模型呢?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他们的缩放法则,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传统的16位精度训练可能并非最优选择。 他们的研究表明,7-8位精度可能是更经济高效的选择。
一味追求超低精度(例如4位)训练也并非明智之举。 因为在极低的精度下,模型的有效参数数量会急剧下降,为了维持性能,我们需要大幅增加模型规模,这反而会导致更高的计算成本。
对于不同规模的模型,最佳训练精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大量“过训练”(overtraining)的模型,例如 Llama-3和 Gemma-2系列,使用更高的精度进行训练反而可能更加经济高效。
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和优化语言模型训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告诉我们,精度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模型规模、训练数据量和应用场景进行权衡。
当然,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他们使用的模型规模相对较小,实验结果可能无法直接推广到更大规模的模型。此外,他们只关注了模型的损失函数,并没有对模型在下游任务上的性能进行评估。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模型精度与模型性能和训练成本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为我们未来设计和训练更强大、更经济的语言模型提供了宝贵的 insights。
论文:https://arxiv.org/pdf/2411.04330
备注:资讯来源AIbase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