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艺术和娱乐如何宽慰、启发、愉悦烦恼重重的美国
我写完这本书时,美国正在经历自1929年至1941年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电视广播、报纸、博客,以及政治家的新闻发布会、联邦监管机构的证言,还有经济学家神谕般的声明都不断提到1930年代。由于当时颁布的结构性改革,以及随后几届政府的执行巩固,萧条根本不应该再出现了。然而即使这次经济危机没发生,大萧条的艰苦岁月的阴影也一直折磨着我们:它是渐成神话的遥远回忆,严厉警告我们困难的时刻可能还会再来,而且,对于认为美国是一块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这种意识是一大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每一次经济衰退、每一场经济危机,都不可避免地触发人们重历1930年代的恐惧。
《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美]莫里斯·迪克斯坦 著,彭贵菊 郑小倩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4.7
我经常沉迷于艺术和社会危机联系紧密的时代——彼时,政治激发想象,社会需求需要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但起初我不愿写有关1930年代的文章。我已经写了一本1960年代的书:1930年代是否产生了太多相同的问题?而且,我出生于1940年,如何能够捕捉到30年代的脉搏?不久我就发现情况是不同的:30年代是经济危机的时代,它的情绪不是发达时期的不满,它见证了法西斯势力的上台,而不是反对一场注定打不赢的战争,它关心的是普通人的困境,而不是个人解放和自我表达。除此之外,由于很多人经历了30年代的“感觉”,因此可以信赖他们提供的证词。但是,最重要的在于,我对他们如何接纳现实、对那可以浇灭也可以激发想象力的社会苦难很感兴趣。他们向美国人呈现了一幅他们自己的集体肖像,尽管有诸多因素致使画面晦暗,但它仍能给予他们慰藉。艺术家用手中的笔、刷或摄影机记录美国生活,通常使用沉郁的基调,但也通过重塑希望和无法抑制的高昂精神使美国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他们和罗斯福一样,鼓舞了人民的士气,向社会输送能量,也因此点亮了他们自己的创作和生活。在处理艺术表达和社会参与这两者的关系上,他们成了典范。今天在面对与大萧条时期极为相似的压力和焦虑时,他们的回应方式值得再次与我们产生共鸣。
2009年1月于纽约
(本文经授权选摘自《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