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0.1个希特勒+0.2个普京+0.7个米莱


▲米莱在跟特朗普会面时,以拥抱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特朗普的崇拜。

▲米莱在跟特朗普会面时,以拥抱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特朗普的崇拜。

许多对特朗普不感冒的人会给特朗普贴上很多标签,如民粹主义、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排外主义、保护主义等,全都是负面的。

但到了特朗普信徒那,这些又会转变成另一套正向标签。他们阐述的「特朗普主义」基本内涵是:反对行政本位,捍卫自治传统;反对大政府,捍卫有限政府;反对经济管制,捍卫资本主义;反对世界主义,捍卫国家认同;反对多元文化主义,捍卫犹太-基督教传统。

特朗普的MAGA,不是简单政治口号,而是向几百年前清教徒到北美开疆拓土时建立「山巅之城」的使命看齐的。

在特朗普看来,现在的美国呈现的是衰势:经济干预主义盛行之下,联邦政府越来越大,官僚群体掌握了政治命脉,社民化倾向出现,干预措施过多,破坏了托克维尔曾赞许的美国自治社会传统,带来了上层跟中下层处境的分化、矛盾的激化。

左翼进步主义泛起后,美国身份政治与多元文化主义兴起,内战时南方邦联将领雕像遭拆除拆除,影视剧里黑人男主女主增多,保守主义学者高校演讲遭阻挠,还有特朗普个人推特遭封禁,都是特朗普难以忍受的。

崇尚世界主义(体现在经济层面是经济全球化)、「沙拉拼盘」理想(反映在政治维度是宽移民政策),以至于损害美国自身利益、造成白人被反向歧视,同样是特朗普的「有原则的现实主义」衍生的「美国优先」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他会痛心疾首于美国危机的根源之一是「华盛顿的建制派政客和官僚群体,以及一个几乎不受约束的行政国家」,申明自己的任务之一是「排干(华盛顿的)沼泽」,说要对联邦政府压缩裁员,减少管制。

他会痛批大政府、高税收跟美国精神格格不入,不断嚷着要减税,推动美联储货币宽松,推动制造业回流。

他会站在黑人维权运动、女权运动、同性恋运动的对立面,挑战政治正确,认为美国精神的核心就是犹太-基督教传统,种族歧视制度早已不存在,女性不生孩子问题是比女性权益保障度不够问题更大的问题。

他会拿利益算盘来丈量全球化利害,用「美国优先」论和附条件全球化政策来抵御贸易不公。

而米莱就「抄」了特朗普的很多作业:他宣扬要开展大规模减税计划,承诺要裁减一半的政府部门,取消货币主权(跟特朗普的比特币政策有相似之处),撕毁阿根廷与金砖国家达成的共识,保护私有……虽然对外国加关税没有像素级复制,但都把国内经济自由市场放在了很高位置。

不光如此,米莱则在移民、反堕胎和所谓「社会主义威胁」等问题上高度呼应特朗普,称堕胎是减少人口规模的「杀人议程」,并敦促各界「不要被社会主义诱惑」。他就差照搬特朗普的女权、堕胎、LGBT政策了。

不多的那点差别就在于:美国还没陷入阿根廷那样深的经济困境与债务危机,特朗普大概率用不到米莱的「休克疗法」。

04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跟米莱都作为「反叛者」角色出现,也都因在特殊节点上承载了不一样的期待而上台。

在拜登任上,饱受攻击的问题包括通胀问题、非法移民问题、治安问题、美国陷入海外冲突问题。

美国大批选民对堪称拜登翻版的哈里斯,已经没有太多期待了,选她等于选择安于现状——反正都是按华盛顿精英政客的思维来。

但特朗普是「新」力量,2016年当选美国总统后,特朗普把美国「硬控」了4年,那时美国人成天处在「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的状态里。

现在时隔4年后他又来,时间自动为他加上了滤镜,万斯的加入跟马斯克的力挺,又柔化了特朗普政策中过于尖锐锋利的一面——用治安数据和美国本地人的「美国梦」为特朗普的种族跟移民政策「洗白」,用家庭温情为「不生娃的养猫女性」争议降调。

就拿在这次大选中屡成焦点的性别、种族问题来说,哈里斯还是文化多元主义老调重弹,但特朗普选择了跟「基本盘」更一致的立场。

毕竟,裹着「政治正确」面目的补偿正义思维进入政策设计容器后,已被许多美国人视作流行病毒,感染上了各种「身份」——包括女人、同性恋者、性转者、黑人、移民、环保主义者,动物等。

在过去很多年里,这类政治正确在美国大行其道,但「反者道之动」,如今它已经被反政治正确的强大反弹力量推到了「主流」以外的边缘地带——受够了因身份政治而来的变相系统性转移支付的人们,已经不为那些泛道德化的说辞买单了。

选特朗普,成了众多美国人对政治正确被导入「矫枉过正」节奏的曲线抵制。

说到底,选哈里斯等于选择将美国未来4年等于过去4年的延长版,选特朗普则是冲着两点去的:一是冲着自己的改变现状心态,二是冲着特朗普兜售的远程希望。

不少人Pick特朗普,就是因为「哈里斯」这张彩票已经刮出了「谢谢」两个字,「特朗普2.0」这张彩票至少还保留着「中奖」的希望。

特朗普身上承载的,就是这份「改变现状」的期待。

米莱也一样。他的前任代表过去,他代表未来。对过去失望的阿根廷老铁们,选米莱未必是有多相信他,更多的是想从「过去」里跳出来——即便未来也充满不确定性。

某种程度上,如果把国情语境这面镜子互换,特朗普和米莱都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当然了,正如米莱被贴上「阿根廷特朗普」不等于失去米莱的主体性那样,特朗普首先是特朗普自己。

套用流行语说就是——

稳当的哈里斯千篇一律,有趣的特朗普米莱万里挑一——他们都是限量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