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金砖里讲“团结”了,诚意有多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林民旺】
作为金砖国家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印度在其中的位置总是让人有些捉摸不定。这次在俄罗斯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是金砖机制大规模扩员后举行的首次峰会,对金砖国家及金砖合作机制的未来发展,乃至于对“全球南方”而言,这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
也是基于以上背景,印度总理莫迪选择亲自参加,也给峰会带来了不少“惊喜”和“意外”。
意外之一:莫迪的亲自参加
2024年5月印度大选结束之后,莫迪获得了第三次执政。由于外交安全的高层人事几乎没有变动,因此普遍预期第三任期的莫迪将继续延续第二任期的外交战略,基本特点仍旧是:“根子上亲美、面子上挺俄,公开地反华”。
不过,莫迪刚一宣誓就职不久,就给了美国拜登政府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7月初,莫迪高调访问莫斯科,这也是时隔5年后印度总理对俄罗斯的访问。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其实单方面与俄罗斯“冻结”或者减少了高层人员的线下互动。莫迪在第三任期开始,就似乎有意恢复和修补同俄罗斯的传统友谊和战略互信。对莫斯科而言,自然是欢迎印度的这一调整,因此他在莫斯科受到了盛赞和极高的外交礼遇。
围绕锡克教领袖在加遭暗杀事件,加拿大与印度的外交矛盾升级,于10月16日宣布相互驱逐6名外交官。 视觉中国
再者,印度对华政策的失败,加速了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与中国的边境对峙,导致印度背上了巨大的军备负担;旨在与中国经济脱钩的政策,却导致中印经贸数据不断攀升;对中国人员的签证政策,却导致印度企业在技术和生产上的困难……在印度邻国外交中,以中国为防范对象,却导致印度在邻国外交中遭遇了系统的挫折,一个接一个的邻国中出现“反印”的政府和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印通过高层的频繁密集的沟通之后达成边境巡逻协议也就不意外了。在解除了印度设置的中印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之后,中印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就顺理成章了。
2024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会见印度总理莫迪。莫迪就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提出设想和建议,习近平主席对此表示原则赞同。双方更具体地规划接下来的战略接触和对话,双方都同意,接下来要发挥好两国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两国外长和各层级官员开展对话,要在多边场合加强沟通和合作。
更重要的是,双方认为,本次领导人会见具有建设性和重要意义,同意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印关系,不让具体分歧影响两国关系大局,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推进世界多极化作出积极贡献。
中印关系的改善,显示出印度的外交战略又在尝试逐步回调到“多向结盟”。作为金砖合作机制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印关系的双边改善,无疑为喀山宣言的通过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
不过,在看到印度给喀山金砖峰会带来的“意外”之外,其实背后仍是印度深层的“不意外”。战略上的“摇摆”其实是印度外交的基因,这些年,战略摇摆让印度莫迪政府近些年来挣得盆满钵满,各方的极力拉拢让印度收获一系列战略收益,更直接地收获了显耀的国际能见度。
同样,印度的自信和大国情怀在金砖峰会上表现的也是一贯稳定。例如,莫迪主张“我们欢迎加强金砖国家之间金融一体化的努力……由印度开发的统一支付接口(UPI)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故事,并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只要想想印度对外贸易体量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就能理解印度这种想法所呈现出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