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有他
在他看来,最好走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今天上午10时,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
其中,王永志等4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王永志是我国新一代远程战略导弹的第一任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今年6月11日,他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
“大总师”王永志
在很多航天人眼里,“王大总师”王永志就像一枚定海神针。
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着两名航天员成功升空,工程总指挥(均为上将)换了四任,下面七大系统“两总”(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王永志一直担任总设计师,坐镇在技术主帅之位。
王永志曾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中央军委授予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称号,称他为“国防科研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王永志一生视钱学森为恩师。正是钱学森发现了年轻的王永志在总体设计方面过人的才华,他说第二代战略导弹应由第二代人挂帅,推荐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后来又推荐他担任首任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后,王永志立即打电话给钱学森,向他汇报说:“您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
逆向思维
神舟飞船连续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得意地对人说:“我推荐的总设计师不错吧?他年轻时就崭露头角,大胆地进行逆向思维,很懂得科学的辩证法,和别人不一样。”
让钱学森首次觉得王永志“不一样”,是在1964年,那时王永志还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中尉。
王永志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学习。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后,他被指派改学火箭导弹设计,毕业论文就是《洲际导弹设计》。1961年他毕业回国,分配到国防部五院。
王永志(左一)等为载人飞船着陆场选址。
此时选址方案已上报中央并经批准,而且技术路线也要做很大的改变,一些人很有顾虑。但王永志认为,既然发现问题就要实事求是,不能文过饰非,最后统一了大家的意见。主着陆场最终选定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牧场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7.9人,条件比较理想。
神舟二号的逃生设计中曾忽略了一个细节。火箭飞出大气层时一旦出了故障,就要实施船箭应急分离,保障航天员安全。但由于是应急分离,火箭中必然还剩很多推进剂,质量比正常分离时大很多,速度降不下来。形象地说,“失去理智”的火箭会一路“追杀”飞船。王永志提出,既然火箭无法减速,就只能让飞船加速。
姚昆仑说,在常人看来,王永志的建议似乎不甚合理。就像汽车要追尾了,应该是要求后面的汽车赶快刹车,但王永志的逻辑是,尽管这是后车的责任,但这时候谁也别埋怨,前面的车赶紧加速逃生吧。
这是火箭的问题,王永志让飞船来解决;也有飞船的难题(航天员手控船箭分离设计),王永志却“判”给火箭解决。因此很多人说,“王大总师处理问题合情合理”。王永志自己常说,工程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往往殊途同归,关键是要选择一条最好走的路。
一生如履薄冰
有人说,王永志是福将,是常胜将军。他先后主持六种航天新型号的首次发射,无一失利。他担任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任内,负责的11颗卫星均发射成功。王永志自己则说,搞火箭这个东西总是如履薄冰,自己只是没碰上最坏的情况,就算幸运吧。
他对自己的总结是,这一生做了三件事——把导弹准确送到需要的地方去,把卫星送到各种轨道上去,把中国人送到太空去。
他出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13年中,各系统元老级人物逐渐被中青年骨干取代。神舟六号任务完成后,74岁的王永志再次提出应让年轻人来执掌帅印。2006年5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批准王永志从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位置上退下来,由49岁的周建平接任。
王永志留学苏联时的导师米申说过:“做总设计师风险很大,这一生你不得神经病,也会得心脏病。这是一项压力很大的工作。”他一语中的,王永志几乎每天都处于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中,一刻不敢懈怠,随身带着速效救心丸。
多年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里,养花和看球是能让他稍许放松的爱好。他家中除了航天类书籍之外,种植花卉的书也不少。他总是一有空就去花市,几乎把北京的花市逛遍了。回到家,他习惯先给花草施肥、浇水、剪枝。
2010年5月4日,因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火星和木星之间一颗编号为第46669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永志星”。
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时,2003年亲手把神舟五号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完成。此后,王永志又亲眼见证了2019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返回地球,完成了第二步;2022年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驻留六个月,实现了第三步。
2022年11月17日是王永志90岁生日。当天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从中国空间站发回一段视频,祝他生日快乐,健康长寿。网友们惊呼,这是宇宙级的祝福。
(本文参考了《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总编委会组织编写、姚昆仑所著《王永志院士传记》)
记者:宋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