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博士在答辩前夜自杀,网友:有时候选择退学更需要勇气
博士不光是学识能力的象征,有时候更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标签,这些人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代名词,一直都以用学习来改变命运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天选之子。
事实上,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读博这件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前段时间,知乎上曾有个热搜:一些自杀的名校博士为什么不退学?引发了极大的讨论热度。后来问题被屏蔽了,可能或多或少影响不大好。
寒窗苦读二十多年,家里供着读博也不容易,大家都期待你博士毕业,你该如何告诉他们你可能毕业延期?
往往很多家庭,父母都不是博士,没有高学历,他们对读博士的过程没有经验,也不能理解读博士的人的辛苦,但是他们对于子女读博成才的期望值是很高的。退学,意味着愧对这份期望,也对不起自己已经付出的时间成本。毕竟在这个时间段里,同龄人已经工作,早早的走上社会打拼。选择退学意味着这几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的。等于说在别人都进步的时间段里,自己选择了原地踏步。
在这样的重压下,怎么退学?
同样的,退学的选择也会面临来源于社会的压力,从小到大的天之骄子,别人家的孩子,大家的榜样,突然读书读了十几年没个结果,退学了,就化作了“读书没有用的反面教材”。
而最大的压力,还是来源于读博的自己。
社会内卷化严重,对于坚信毕业了自己终于会有前途的研究生来说,如果在读研期间面对可能毕不了业的现实,往往会对自己产生不自信和怀疑。自己多年的努力,也不能换来一个好的未来。这个断崖式的落差,只能由自己来消化。要选择退学吗?那意味着自己这些年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意味着自己可能根本不是学习那块料。这对一路优秀过来的学生来说,打击太大了。
综上所述,退学所带来的的压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无解和难以面对的。
如果一些学生是读完硕士再读博士,那退学意味着好歹还有硕士学历。但还有一些学生,他们是直博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退学意味着,连硕士学历都不会拥有。你能承担这样的学历落差吗?
那么,有没有博士选择退学?答案是肯定的。
曾经有读者给我们投稿自己的故事。
自己一开始读博是因为对计算机图形学感兴趣,并且本科成绩一直很优秀,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把博士学位拿下。所以在浙大硕士、清华硕士与北大博士三个offer中,选择了最难的那个。
但在读研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在科研方面没有丝毫的成长,感觉自己是在搞民科。导师把自己实验室不出成果全部归咎为招的学生不努力。但是身边种种迹象都让他认识到“读博不顺不是自己出了问题。”
综上所述,在博五这年,他选择了退学。
很多人都觉得他很冲动,一腔热血上头就草草跟北大这样的大IP、大Boss说了再见,以后的路可怎么办呢?
但读者告诉我们,他自己觉得好歹他正视了自己的内心,敢于抛下已有的科研成果,去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开疆拓土。
他主动地给了自己人生另一种可能,即使以后这种可能没有变成现实,也不会因为从未尝试过而遗憾。
能够清醒地读博是人生一大喜事,因为不乏有的人为了读博而读博。
而更高级一点的喜事是因为热爱才做学术。
因为成全自己就是爱自己,而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从他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勇敢选择退学,是对他自己的救赎。
当然了,笔者并不鼓吹遇到压力或者说感觉自己抑郁了就选择退学。都是过来人,我还是更希望大家能够撑到柳暗花明那一天。
但笔者更不想看到的,是优秀的学生们选择自杀这样的不归路。如果你正在因为学术感到焦虑或者抑郁。
学会休息,适当的疏解自己的压力,是格外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科研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还有就是一定要学会沟通。
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导师布置的课题我们无法完成,那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他们,“爸,妈,我的导师非要让我研究如何用菜刀去替代手术刀去做手术,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无人能解啊!”
家庭永远是自己的避风港湾,要多相信家人能够理解并支持你。
同样的,也要多采取更多行动,主动向导师和学校寻求自己需要的建议。
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我们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无畏无惧,勇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