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不投资和援助非洲,我们的发展会更困难


编者按:9月4日—6日,有朋自远方来。53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和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齐聚北京,盛况空前。

在各国首脑们忙碌的三天里,不仅中非关系提升到了新的层级——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习总书记在开幕式主旨发言中还庄严承诺,中非要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推动“十大伙伴行动”,干货满满。此外峰会还通过了《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

然而,海外媒体上的猜忌和揣测在峰会前就开始了,经济学人、BBC、CNN、《纽约时报》等纷纷发文,兜售“中国拉拢非洲换取政治支持”论。国内也不乏一些不理解中非合作深意的声音,“帮助非洲,中国得到了什么?”;在国内面临债务问题的时候,对非“到处撒钱”,是否“打肿脸充胖子”?这些声音很熟悉,伴随了中国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几十年。

唐晓阳,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系主任,他常年专注于非洲研究和国际发展问题。9月5日下午,刚刚从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现场回来的唐晓阳,就上述问题与观察者网分享了他作为一线非洲问题研究学者的观点。

即将奔赴非洲的中方人员与家人惜别IC Photo

即将奔赴非洲的中方人员与家人惜别IC Photo

中非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

观察者网:习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开幕式主旨发言中,重点谈了中非共同追逐现代化之梦这一新提法。非洲目前还处在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初级阶段,您觉得这个提法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唐晓阳:这个提法,把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念和中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在了一起。从今天非洲国家领导人的现场回应发言来看,能够感觉到他们对中非共建“六个现代化”的提法非常支持,也非常认同。

“六个现代化”包括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以及和平安全等六个现代化。对于中国和非洲来讲,现代化意味着全面的社会转型,所以现代化不单单是工业化,同时也意味着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相应的政府管理、人才培训、社会治安维护等等整合制度体系转型。

我们讲的现代化,与全球的现代化趋势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我们也听到他对于西方式现代化所带来的不平等,以及给其他国家带来的苦难提出批判。他说,我们和非洲虽然也需要走现代化这条道路,但是我们不会和西方国家走同样的路,而是会走一条更加平等和共同发展的道路。

所以,中非共建现代化这样的新提法,其实是把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党、我们国家对于百年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等关键理念融合起来的一种思考,同时,又把它和非洲朋友的愿望,通过具体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包容进来,进行融合,真正体现了双方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定位。

观察者网:数据显示,中国对非的贷款额最高的时候是2016年,达到284亿美元,随后几年每年都在下滑,2022年跌至不到10亿美元了,但是2023年首次回升到近50亿美元。您如何看到对非贷款的下滑?

同时,在“一带一路”10周年峰会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中,提出了中方要统筹推进“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此次的中非合作还涉及为非洲建设清洁能源项目30个,20个数字技术示范区。

综合以上,是不是意味着下一个阶段中国对非策略会有一些改变,像中国经济转型一样,更加追求高质量发展,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绿色,更加结合非洲工业化的方向实现双赢?

唐晓阳:首先,中国对非贷款数据的确出现了下降的情况,2022年的贷款降到了10亿美元。但是,需要区分的是,贷款只是中非合作当中的一部分。在中非合作当中,中非贸易其实是在逐年走高的。中非贸易额在2023年达到了将近2,82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另外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在2021年也达到了49.9亿美元,截至2022年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70亿美元。

中国对非洲的贷款从2016年以后确实下降比较多,到2023年出现了小幅反弹,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加之新冠疫情,以及后来的美元利率高企和汇率走强,都导致了非洲国家的新增贷款成本飙升。

此次中非合作的一个亮点或许你注意到了,今年我们中国对非洲信贷的承诺资金投入第一次用了人民币,而不像以前一样用美元。这就体现出,中国在对非合作中要用人民币结算来化解美元利息过高汇率成本过高的风险。

刚才讲到“一带一路”十周年峰会上承诺的“小而美”民生项目,此次习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开幕式主旨发言也提到要建设1000个“小而美”项目,它更多是一种民生发展援助项目,执行方可能就是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虽然有1000个,但它依然只是占了中非合作很小的比例。

而跟“小而美”民生项目相平行的,还有30个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还有产业链合作行动,包括共建中非数字技术合作中心,建设20个数字示范项目等等。可见,并不是说未来中非合作的重点就只转向了“小而美”民生项目,因为工业化发展还需要大型基础设施、数字化流通体系的建设,这是一系列制度体系建设的配套发展。

另外,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更加重视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中国的经济进一步升级转型,也会影响到非洲。比如说我们今天在论坛现场听到,清洁能源项目、数字技术合作,这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也成为了中国与非洲合作的重要领域。

这说明,中国会带动非洲在工业化过程中尽量避免可能经历的污染阶段,能够更快吸收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生态友好的现代化。

当然,非洲具有后发优势,但也不能完全避免工业化初期必须经历的阶段,比如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是必须的,产业能及的培育,不能盲目拔高,过多追求高科技和高质量发展。

这就有点像现在西方和非洲的关系,由于西方过多追求高科技,追求员工的高福利待遇,因而,他们的产品就显得跟非洲市场脱节了,最终被淘汰。我们所讲的高质量是实实在在根据当地情况,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不影响非洲工业化可持续目标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当地市场需要,引进一些有性价比、效率更高、更先进的技术用于非洲,更不是转移低端技术和落后污染项目的概念。

中国在自身的现代化过程当中,也是经历了一个从重视规模、到重视质量提升、再到重视技术研发的转变过程,非洲也会如此,但是在中非合作良好的势头之下,他们的现代化过程,或许会有独特的创新模式与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