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民航制造落后美国那么多,而军用飞机却没有?
这里,是龙牙正在爬的一座山。
应用场景完全不一样,产业链也不同,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出现代差事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多个国家(大国)之间跨国比较的话,全球产业链/封闭产业链的因素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比如说手机,是典型的全球产业链的成果;而军用通信设备则一般都是封闭产业链的成果,这两者很显然全球产业链的产品具有优势。而同样在军用系统中比较,那么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的国家,毫无疑问具有优势。
比如说在2004年左右的时候,民用通信系统普遍已经是2.5G移动通信时代了,而我国军用通信系统完全没有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才刚刚基本完成程控化,磁石/人工交换也还有很多很多。
肥电作为一种单纯的空军用多用途战机其实是非常优秀的,中国暂时还没有能够对标的多用途战斗机,F-35A陆基起降多用途战斗机实际上还是非常优秀的,歼-35目前还没有服役,具体性能也还未知,这方面必须要实事求是的说我们不如美国。
但是F-35B、F-35C是另一码事。
“全球供应链”体现在军用系统上问题是非常非常严重的,技术标准不同意、供应链复杂,隐患是非常多的,这是广大网友看不起F-35的原因,暴露出问题的也恰恰是所谓“全球战斗机”的这一部分。
能够互相对标的只有歼-20和F-22。
同样是封闭产业链的结果,无法利用全球产业链来做到领先,那么就是谁的产业链齐全、先进,谁的产品更先进。
实际上F-22并没有比歼-20服役早多少。
F-22是2005年正式服役的,歼-20则最迟不过2017年就正式服役了,两者相差不过12年。
三代机完全不是这回事,F-16早在1978年就服役了,而对标的歼-10正式服役已经是21世纪的事情了……
更要命的是F-22的产业链在2011年关闭了!
他自己给自己关闭了!
淦!
对于F-22、歼-20这种高精尖武器而言,生产线的关闭实际上就意味着80%的产业链本身的关闭。这种高精尖武器的生产线,其实很多零配件、材料乃至于工艺本身就是专用的,离开这个产品你再也找不到别的任何用途。
比方说我见过一种大型电离层散射通信用的专用天线,里面有个非常奇怪的工艺:铝管里面塞陶瓷。陶瓷怎么在铝管里面烧结呢?铝的熔点只有660度,陶瓷要烧结少说800度,这个铝管还要求是无缝的,也就是说只能先冷拔铝管成型,后按照铝管弯来拐去的形状往里面灌陶土再烧结。
我到现在也没整明白这个工艺是咋弄的,也想不到民用领域有什么地方需要用到这种奇怪的工艺。
实际上各种专业领域奇奇怪怪的工艺多了去了,这条生产线停了,这个产业链也就没了,这些工艺、材料、技术都面临失传。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无法“重启”F-22生产线的原因,工艺材料技术都失传了。“重启”生产线可不是你按一下“reset”键的事情,也不是打扫打扫为生重新通电的事情,而是原来那么多专用工艺以及懂这些工艺的老工人,都没了!
因此,F-22实际上从2011年就停止了迭代;
歼-20至今也没有停止迭代。
所以你看哈,歼-20对F-22,并不是你想象的“C919对标737MAX-8”,而是“C919对标737-800”,还是生产线全面老化、装配工丢三落四、质量监督管理一塌糊涂的、老了20年的73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