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各地小学生“买冰”被嘲事件,让“没苦硬吃”具象化了


还有父母规定上高中的儿子一顿只吃5毛钱,必须从自己家带咸菜来吃的。

“我二十年前读高三,也是五毛钱一顿饭的伙食费。”

这些父母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给孩子制造苦难?

底层的逻辑是,只有小时候能吃苦,长大了才能面对生活的苦,不会被轻易压垮。

但为了吃苦而吃苦,非但不能磨炼心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永远的自卑。

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话题,叫父母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最高赞回答写到:

“父母从小教育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所以我只能穿哥哥姐姐剩下不合身的衣服,上学的时候也只能吃食堂最便宜的饭菜,一天的伙食费只有几块钱,却不知道我在学校受尽嘲笑。”

他们不仅没了自信,长大之后还有了享受羞耻症,给自己多花一点钱都觉得可耻。

有多少孩子都是这样?

因为一直被教育要吃苦,所以觉得自己根本不配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配得感极低,即使在长大之后也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快乐。

家长一味地把苦难当作财富,对孩子的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悲哀。

像余华在《活着》中写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被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上一代人动不动就喜欢把现在年轻人的失败或脆弱,归结于吃不了苦,却没意识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要吃的苦。

在他们那个年代,苦难可能就是缺这少那,饥一顿饱一顿。

他们的苦,是到工地搬砖扛大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更多是身体上的苦。

但如今这一代年轻人,更多是精神上的苦。

是被迫996、007,无尽的加班,陷入内卷的苦;

是高房价,高物价,月月光,看不到未来的苦;

是养不起孩子,照顾不了老人,结不起婚姻,踽踽独行的苦。

苦难没有具体形式,每个年代的苦,都会变化。

所以,这个时代,普通人一辈子要吃的苦已经够多了。

何必还要给孩子去制造那么多不必要的苦难?

就算孩子要吃苦,吃的也是本就存在,有意义的,能让他们成长的苦。

而不是我们刻意营造出来的,除了给他们造成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半点意义都没有的人工苦难。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建立面对挫折和苦难的信心,磨炼自己的毅力,用高配得感自信地面对一切。

这不一定需要很多的苦难,但一定需要很多的爱。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吃苦的。

我们的人生目标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自己的热爱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