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最高的“东南亚博士”,求职时成了最先被筛掉的那个
采写/饶富英 韩笑 李晶晶
编辑/刘汨
受访者就读的马来西亚国立大学
希望一个公平的机会
抱怨着学历“无用”,焦虑的东南亚博士们把找到工作的希望寄托在发表论文上。
夏宇预计明年年中毕业,学校的毕业要求是发一篇Scopus论文,但这不是国内认可的文献库,夏宇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毕业前发一到两篇SCI。找工作碰壁的闫旭也把毕业时间从9月推迟到了明年2月,他想,既然两篇论文找不到工作,那就继续发,“发到能找到工作为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此前不少高校对教师的招聘、管理、晋升都提出了要有博士学历的要求,要提高博士教师的比例,甚至有的高校组织教师到海外读博,实际上都在追求功利性目标,造成近年来“水博”被质疑的情况。现在一些学校开始调整用人思路,“不是不要教师学历,而会评价教师学历是怎么获得的,加强对教师学历的把关。这也给混学历和没有真正付出的博士生提了醒。”
对于一些博士生提到的“一刀切”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对于东南亚博士各个学校的判定和依据不同,“有些学校可能招聘过一些东南亚的博士,在用人过程中发现学术水平达不到学校的要求。由于缺乏过程性的了解,对某些地区的博士生产生了普遍的顾虑。”
他建议,高校引进人才最重要还是个人学术能力,“要尊重学术,学校需要在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上做出相应改进,让学校环境更适合做学问和相关专业的发展。”
这也是作为“东南亚博士”的苏墨所认可的评判标准。他的求职意向是长三角地区,咨询过当地一些学校,范围从211到大专,都表示不会对学位有“地域性”的要求,更多还是参考学校的排名。他所在的马来西亚国立大学qs排名为138,因此得到了一所大专院校的口头offer。
找不到工作的闫旭有时也会沮丧,“花了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在论文上,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他做了最坏的打算,实在无法从事教职工作的话,就先去找一份留学中介的工作。
可他现在很确定,不后悔前往韩国读博。时代在变,三年前的他预估不了如今的局面,那已经是当时环境下他能做出的最佳选择。现在,他可能无法完全改变外界对于东南亚博士的印象,他能做的是,接受现实,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储朝晖、熊丙奇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