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样搞下去,早晚会有“血的教训”


最近,河北廊坊市的李先生,得到了一个“血的教训”。

据李先生爆料,他生病在霸州市第二医院住院期间,做手术急需用血,医院的血不够,却被告知由于他近期没有献血,献血证过期作废了,血站不能为他调血。

李先生很纳闷啊,自己明明在2011年到2020年期间一共献血8次,最后一次献血是在2020年的10月15日,献血量400ml。

稍微翻翻新闻的评论区和话题的讨论,就能发现,被献血证有效期卡脖子的,不止李先生一个。

看到有媒体说,破解用血难题,需要多方合力。血站应加强管理,医院应积极与血站沟通协调,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

说得都对,可也全是正确的废话和空话。总之就是拿他们没办法嘛,根本没办法保障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权益。

(文章写到这里,估计又有人会说,那你说怎么办?不能光批评不给建设性意见吧。希望这样想的糊涂蛋,如果真的关心,就去发微博、打电话,问问血站和卫健委,而不是问我。)

可如果人们用血的时候,被百般刁难,左右推诿,那么在号召人们无偿献血时,是怎么有脸义正词严,怎么有脸大言不惭的?

我查了一下,宣传都在说“献血1000毫升以下时,自己可以三倍报销医疗用血;献血1000毫升以上时,本人无限量用血。父母、子女和配偶可以报销献血等量的医疗用血费用。”

这种承诺,多么美好,多么简单,又是多么轻巧。一个“可”字,说起来是那么容易,可把它变成事实,又要跨越多少千难万难。

有媒体评论说,献血证会过期的说法让人寒心。但我挺不喜欢这个说法的,说得好像这是一个鸡毛蒜皮的纠纷,不是的,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契约问题。

无偿献血,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更高的意志,整合了无数的资源,医院、血站、媒体、采血车、各种工作人员等等,整个流程拉得很长。

无偿献血的存在,是基于更高意志的信誉,它给献血的志愿者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承诺,签订了一份随时可能会兑现的契约。如果没有这份以信誉担保的承诺和契约,无偿献血不可能存在。

可现在,这个系统还在热火朝天地和人们许下承诺,签订契约,但在履行承诺和兑现契约时,却各种推三阻四。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长此以往,再这样搞下去,谁还愿意无偿献血呢?如果无偿献血的人越来越少,到时候没有血用,那么危害的将是我们每一个人。

要知道,做生意时,承诺不能履行,契约不能兑现,是要闹起来打官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