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节回眸:海青节何以成为金字招牌
两岸青年交流平台的“天花板”能有多高?参考答案不妨看看海峡青年节。
8月11日至17日,第十二届海青节集中阶段18项活动接连登场。最具青年特色、最受青年喜爱、最有参与意义,从一名名台青的评价中,我们感受到海青节确实有底气以三个“最”赢得两岸青年认可。
自2013年首次举办至今,海青节累计吸引3.6万名两岸青年参与,涵盖三个“一百”——百所台湾院校、百个台湾高校社团、百个台湾青年团体。海青节何以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金字招牌”,从今年海青节集中阶段活动盘点中,我们一起解码海青节的含“金”量。
露营嘉年华活动中,两岸青年牵手共舞。本报记者 包华 摄
架起一座桥梁
大陆到底是什么样的?百闻不如一见。本届海峡青年节,参加活动的台青中,超过50%首次来大陆。他们通过实地探访,刷新之前对大陆的想象,从不一样的感悟中了解大陆。
对于第一次来大陆的台湾政治大学学生胡心宁来说,今年的海青节是一次“发现之旅”。在13日两岸大学生领袖营的自由活动中,她兴奋地和同组的台湾青年到烟台山游玩,又乘坐地铁去逛了上下杭和三坊七巷,在短短一天内来了场“特种兵式旅游”。
“在福州,明明上一秒还置身于高楼大厦,下一秒就转入了古香古色的坊巷中。”胡心宁告诉记者,福州传统与现代、市井与繁华交织碰撞,转变了自己和同学们对大陆的固有认知。
和胡心宁一样,同为“首来族”的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学生程建铭过去就听过大陆的发展盛况,这次在两岸大学生领袖营的参观行程中,他乘坐新能源汽车,体验移动支付,参访高科技企业,近距离感受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脉动。
程建铭有许多亲戚定居在大陆,特别是农业机械专业的弟弟在大陆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对台湾青年来说,来大陆发展、成家立业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程建铭说。
通过海青节这座桥梁,台湾青年看到了真实的大陆,重塑了对大陆的认知。难能可贵的是,海青节搭建起一个个交流平台,让两岸青年有机会面对面深入交流。
台湾长荣大学学生林景上来大陆前,心里不免有些担心:“和大陆的同学交谈时会不会没什么共同语言?”到了大陆他才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每晚他都要开着夜灯,和舍友、中山大学学生孙敏哲交换大学生活和参访心得。
两岸青少年沉浸式体验提线木偶的魅力。记者 叶诚 摄
在“中建海峡杯”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实体建构大赛中,面对高温和不期而至的大雨,两岸青年在相互扶持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台湾淡江大学学生赵君绫告诉记者:“特别是当我们遇到工具短缺的难题时,旁边厦门大学和安徽大学的同学们很友善,主动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借给我们工具。”在搭建的过程中,赵君绫在专业领域和大陆青年展开深入讨论,真切感受到和大陆朋友互动很自在,没有隔阂。
交流时间太短,几乎是所有受访两岸青年的共同“抱怨”,他们许下再次相见的承诺,为日后携手打拼打下基础。
回台湾后,中正大学学生黄郁涵一直与在两岸大学生领袖营中结识的大陆同学陈榕钦保持联络。“她是一名地道的福州人,在活动中跟我分享了不少福州有趣的事物,我们也约好了未来在福州见面。”黄郁涵说。
在第四届海峡两岸(福州)名校电竞营比赛结束当天,万能科技大学学生黄嘉莨和队友们领完亚军奖杯,就赶往福州市区。黄嘉莨告诉记者,他和队友们都是第一次来大陆,此次比赛赛程紧凑,他们想在回台湾之前深度游览一下福州。黄嘉莨说:“我们还与不少大陆同学添加了微信,期待双方在赛场下能有更多交流机会。”当记者问及下次是否还会来参加海青节时,万能科技大学的5名学生和带队老师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还想再来!”
跳绳锦标赛上,来自台湾的选手简子翔(右)和队友李政阳(左)技惊四座。记者 包华 摄
打开登陆大门
今年的海青节中,不乏多次来到大陆的“常来族”台湾青年。在多次参与海青节的过程中,他们实现了从好奇到深爱,从匆匆看到真发现的转变。他们在一次次登陆中,找到了新世界的大门。
打开文化认同的大门。对于第四次参加两岸大学生领袖营的台南大学学生林彦良来说,此次旅程意义非凡。“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文化归属感,这种感动甚至无法用言语形容。”林彦良说,在之前的领袖营活动中,他在长乐、仓山中天社区等地方看到了数字福州的发展。而在这一次的领袖营,他选择到莆田调研。
11日,在莆田湄洲岛晨跑时,林彦良无意间路过一座林氏宗祠,发现宗祠旁的石碑和自己家墓碑上刻着一样的堂号。离开湄洲岛前,林彦良特意穿上博士服,到林氏宗祠拍下纪念照。“海青节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林彦良告诉记者,第一次参加海青节时,他还是一名本科生,现在他已经成为博士,也从害羞变得外向,从社团长成长为学生会长。
打开共享机遇的大门。再次通过领袖营来到福州,台湾师范大学学生赵天恺对“新质生产力”这个词汇,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为他未来的创业计划指引了方向。
赵天恺告诉记者,在东南汽车,他看到了最新的自动化技术和高效的生产线;在闽都实验室,前沿科技和创新项目同样让他感到振奋。“每次到大陆,都觉得科技创新越来越快。”赵天恺说,他在台湾有过离成功只差一步的智慧停车场创业经验,“未来我希望能够到大陆创业,我相信,大陆的市场潜力和创新环境将为台湾青年提供更多的机遇。”
打开来榕就业的大门。“您好,我的经历和你们的工作岗位要求匹配,方便进一步了解情况吗?”15日上午,在闽台青年人才研学营现场,毕业于台湾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台青简德辉正寻觅心仪的岗位。
这是简德辉第三次来福州。借助第二届闽台青年人才研学营的平台,简德辉在活动现场与多家用人单位积极交换求职信息。“这几年,福州的惠台利民政策让我们很安心,如果有合适的工作就留下来。”简德辉告诉记者,福州针对台青来榕就业创业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发放生活补助、社保补助、求职补助等。此外,福州还为来榕求职的台湾青年准备了人才公寓免费入住的保障性政策。“这样既节省了我们租房子的精力,还让我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寻找适合的工作,安心、长久地留在福州。”
建构大赛中,不少参赛青年在其他队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记者 包华 摄
兴起阵阵热潮
12年来,海青节逐步成为具有持续性和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台青的角色也从参与者变为组织者,在两岸搭建起交流的桥梁。
在今年的海峡青年节中,乡建再次引起广泛关注。第三届海峡乡建乡创奖自7月30日起征集作品,至8月8日共征集到194件两岸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汇聚福州,展示闽台乡建乡创的经验与成果,吸引更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助力乡村振兴。
这次海青节让台青曾芝颖实现又一次突破。2018年,她在海青节的美丽乡村设计大赛中找到事业方向。2022年,她成功策划了首届海峡乡创大赛,首届比赛吸引了88件两岸作品参加。今年,她再度以乡建乡创奖为契机,搭建项目与团队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台湾青年推荐更多项目。
“馒头姐,请你多办几场乡建乡创活动,我想常回来!”这是台湾青年离别时对“小馒头”曾芝颖的留言。在海青节的舞台上,曾芝颖已经不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台湾青年心中的一座桥梁。“我争取让更多台青通过闽清,通过福州,走向四面八方,走遍祖国大陆的美丽乡村。”曾芝颖说。
海青节不断涌现的新领域,给海青节注入了新热度。
领袖营结营晚会上,两岸青年相谈甚欢。记者 包华 摄
去年,在榕台湾青年魏文结识了福州市跳绳协会秘书长叶青文,二人一拍即合,在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的支持下,策划了首届海峡两岸(福州)青少年跳绳锦标赛。这场赛事吸引了156名两岸青少年参与,为两岸的体育交流搭建了新平台。
不仅如此,魏文有着更长远的规划。在他的推动下,福州正在逐步建立起海峡两岸花样跳绳研学基地,同时推动福州和台湾学校的对口交流。魏文期待通过这些举措,为两岸青少年提供一个常态化的交流平台,拓展文创、研学等多种交流形式。
今年,海青节的另一大亮点是非遗热潮的兴起。自2014年启动,“海峡两岸好文章”活动至今已举办8届,吸引两岸学子每年相逢于这场文学的约会。今年,“海峡两岸好文章”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吸引200余名台湾青少年及非遗传承人参与。
台湾嘉义大学副教授庄淑琼表示,对于两岸青年而言,非遗不仅是文化的瑰宝,更是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她看来,海峡青年节为两岸青年搭建了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交流平台,让他们了解彼此。
台青林彦良在9天8夜的两岸大学生领袖营中走访平潭、莆田、宁德等地,深入感受当地文化与风俗,将所思所感带回台湾;台青李孟恩在“稀白杯”海峡两岸(福州)跆拳道交流大赛中,与福建选手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台青杨竣翔在海峡两岸霹雳舞大赛中,通过舞蹈与大陆青年建立友谊……每一个用心组织、真心参与的人都是点燃热情的火苗,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再影响一群人,汇聚成推动两岸势不可挡的交流热潮。正是这些多样的活动和每个人的努力,将海青节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记者 谢星星 唐蔚嫱 见习记者 傅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