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辟谣(2024年8月13日)


提示:起底“低价游”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详情:前不久,“40元4天3晚游桂林”事件让低价游现象再次进入舆论视野。此后,相关旅行社因为“不合理低价游”等问题均遭到旅游监管部门处罚。近年来,文旅部多次强调,对不合理低价游“露头就打”。但“低价旅游团”问题始终未能根除,问题出在哪儿?低价游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产业链?

所谓“不合理低价游”,是指价格低于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指导价30%以上的旅游产品。这些低价团游客大都是中老年人,有一定的购买力。导游会和商家“串通”,把游客带去购物点,兜售远超成本价、市场价的商品,在购物点商家赞助下,旅行社几乎是“零成本”运营。

近年来,旅游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对低价游的管理、处罚都非常严格,旅行社也不敢再通过增加购物来弥补亏损。不过,根绝“低价游”却不容易。相比于十几年前,不法导游会从旅行社处高价“买断”游客后,手段百出地榨取游客价值。如今,部分“低价游”旅行团会明确告知去特产店、小众景点,用低价吸引一些价格敏感且时间宽裕的中老年人,主打一个“你情我愿”。最终,商家精准推销、景点获稳定客源、游客花小钱观光,旅行社赚折扣、返点……在多方“共识”下,一些“低价游”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部分旅游团也在“打擦边球”,钻监管漏洞。比如,不搞“强制消费”但“地接导游”故意拖延在购物点的停留时间;让游客声称“自愿购物”并全程录像……专家建议,如果真的想参加“低价游”,可以事先拍下车牌、导游、导游证件等照片,万一遇到强迫购物、导游无证上岗、旅游海报虚假宣传或其他侵权行为,可以通过“12345”热线等渠道投诉、举报,并提供违法线索。(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