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顶级顾问:中国奥运暴露的真实国力,十分微妙
【导读】北京时间8月12日凌晨,2024年巴黎奥运会闭幕式在法兰西体育场举行。闭幕式上,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代表亚洲吹灭圣火,而中美金牌战,以美国女篮凭借微弱优势击败东道主法国女篮、获得最后一枚金牌为结束,“绝平”中国代表团的40枚金牌记录。这戏剧性的一幕几乎是东京奥运会的复刻,三年前中美金牌战在最后一天、最后一刻才分胜负。
8月9日,哈佛大学教授、“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借鉴奥运会的比喻,将中美两国在经济、技术、军事等方面的竞争比作一场地缘政治的“奥运会”,他认为,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几乎所有其他领域迅速崛起,堪称美国“全方位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正如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所隐喻的那样,中美竞争会创造出更大的蛋糕,让每个国家都可以分得更大的一块,也就是“双赢”。然而在双赢之后,双方必须考虑如何划分所得。此时就容易陷入零和博弈的逻辑——一方的份额越大,另一方的份额就越小。
艾利森指出,虽然美国和中国注定是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对手,但双方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的竞争是由双方面临的生存挑战决定的,没有对方的合作,任何一方都无法获胜。因此,中美需要找到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确保双方在竭尽全力击败对方的同时,仍保持开放的渠道,在最微妙和危险的问题上进行定期、坦诚、私下的沟通。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是困难的,就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所述,“(需要)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并且仍然保持大脑的正常运转”。他呼吁,两国政府需在未来几十年维持平衡,经受将对方完全击溃的诱惑,保持合作。
本文原载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原题为《中国与美国:地缘政治奥运会》,由“观察者网”编译。本刊发布时添补全文,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中国与美国:地缘政治奥运会
观看巴黎奥运会上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是一种令人谦卑的体验。看到人类同胞的非凡能力令人惊叹。每当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时,我都会欢呼。但与观看这些赛事报道的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我当然不会保持中立。我会注意哪些国家的运动员赢得了金牌,哪些没有。我很高兴听到我们的国歌在颁奖台上首先响起,而且响起的次数最多。
和当今世界上大多数比赛一样,本届奥运会上有两个超级大国——而且只有两个:中国和美国。截至 8 月 9 日,美国已获得 30 枚金牌,而中国获得 32 枚。在总奖牌数上,美国运动员目前已获得 104 枚,而中国选手获得 77 枚。下周日将颁发 987 枚奖牌中的最后一枚,届时东道主法国将竭尽全力打出与开场一样精彩的收官战,美国夺得冠军的几率约为 80%。但正如尤吉·贝拉(Yogi Berra,知名前美国棒球运动员)告诉我们的那样:“不到最后一刻,结果无从知晓。”
第五,正如2021年东京奥运会口号说的那样:“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类似地,虽然美国和中国注定是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对手,但双方都无法逃避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的竞争是由双方面临的生存挑战决定的,没有对方的合作,任何一方都无法获胜。如今,两国都拥有核武库,如果爆发全面战争,可能会将对方从地图上抹去。
这两个经济体是如此紧密地纠缠在一起,若两国没有采取协调一致的刺激措施,2008年的经济大衰退就可能演变成一场全球萧条。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美国和中国并没有面临另一场大萧条,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最终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都不想再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此外,限制流行病和全球恐怖主义等跨国威胁对核武器扩散造成的危险,也需要双方的协调与合作。
中美能否既是激烈的竞争对手,也是认真的合作伙伴?在一个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二者择一的世界里,似乎一个人必须战胜另一个人。然而,商界领导者经常会选择“合作性竞争”(co-optition)。例如,苹果和三星在销售高端智能手机方面是残酷的竞争对手。但谁是苹果手机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呢?恰恰是三星。当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被问到这件事时,他说,“生活是很复杂的”。
美国和中国政治家能否找到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呢?拜登政府认为,其“竞争共存”战略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一大步。去年11月的中美元首峰会曾提到了竞争、沟通与合作的概念,在竭尽全力击败对方的同时,双方还保持开放的渠道,在最微妙和危险的问题上进行定期、坦诚、私下的沟通。不仅包括两国元首及其信任的国家安全顾问之间的对话,还包括内阁官员和军事领导人之间的类似会议。两国还在涉台、气候、芬太尼、贸易等问题上以符合各自国家利益的方式进行合作。
美国知名作家菲茨杰拉德曾写道:“衡量一流智力的标准是,能够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并且仍然保持大脑的正常运转。” 我们必须希望像政府这样复杂的机构能够经受住这一考验——并且在未来几十年里都能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