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温度的基层健康守护者


医学人才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受地域、经济条件等限制,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打通健康“最后一公里”,守护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健康,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2022年、202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14.9%、15.4%。应对这些老龄社会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单靠县以上的医疗机构难以应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医疗卫生的重心需要下沉,依靠乡镇卫生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共同完成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老等工作。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通知》,明确提出一系列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补足基层医疗“短板”,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亟须重点解决的难点问题。相较于大医院的分科诊疗,基层更需要“全能型”医生。目前,基层医生仍难以承担起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安全等“六位一体”基本任务。构建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体系,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服务能力,能够治疗内、外、妇、儿等全科常见疾病的医学人才是解决当前基层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重要举措。

此外,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能在大医院从事临床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更要注重培养有温度的健康守护者。“温度”指医生要有人文情怀、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健康守护者”是指具有“大健康”意识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理念,能够提供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的医学人才。

基层往往是临床诊疗的“前沿阵地”,基层诊疗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中医药相对“简便廉验”,老百姓对中医药诊疗服务的需求非常大,这就要求基层医生具有中西医结合全科诊疗能力。加大基层全科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破解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中西医结合的主要特点是“病证结合,优势互补,求同存异”,无论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医疗、康复等方面,中西医结合均可发挥其互补优势。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中西结合在全科医学中的优势,开办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全科临床服务能力的有温度的基层医疗健康守护者。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应进一步重视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养,从政策法规上统筹规划,为建立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并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训列入继续教育重点支持项目。

二是构建学科体系。构建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中西医基础理论、中西医临床服务技术以及预防保健等知识,使基层医生能够较快速地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整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开办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专业。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纳入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本专科教育体系,明确其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旨在培养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无病擅防、小病擅治、大病擅识、重病擅转、慢病擅管”五大临床能力,能在基层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

当前应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出发,开创性构建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体系,开办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高等教育、成人职业教育以及各类继续教育,以大力培养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采取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使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能融贯中西,满足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求。

(作者:何清湖 胡宗仁,分别系湖南医药学院院长、教授,湖南医药学院基层医生远程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