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为何推荐了李佩霞以外的其他人?政绩并不突出的干部为何会被提拔?
江西万年县委书记毛奇被举报并被上级纪委监委留置调查一事的持续发酵,引发网友对当地部分干部的任职简历、学历等情况的持续热议。
我们在昨天的《毛奇为何不推荐李佩霞?谈谈县域内干部晋升的规则和逻辑》一文中进行了初步讨论,那就是从科员到科级,然后科级到副处级都不可避免要陷入各自的激烈角逐,很多情况下,科员干脆不去卷晋升了。
当然,昨天的文章其实谈到的是一般情况,并不是说不存在晋升的快车道,也不是说在一个县里边,每个乡镇、每个局的工作人员以及领导班子成员面临的脱颖而出压力是一样的。
为什么会有政绩并不突出的干部被提拔?
那么,我们直接讨论一个基本的问题,其实不光在万年县,很多地方的领导班子成员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其中一些人在基层履职时,并不属于上述两种——也就是既不是那种凭借强悍的乡镇政绩,在县领导甚至省领导、地级市领导那里露了大脸,随后提任的;也没有在县属的局委办里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反而提拔得很快。
这其中,当然有所谓的二代镀金,一路开挂提升。但并不是获得快速提拔的人都是二代。万年县委书记毛奇落马后,网上先后传出多个所谓的身世版本,结果都被揭示是谣言,毛奇的父亲确实是干部,但级别并不高,也不能左右所在地市和万年县的干部选拔。万年县一些学历和任职简历引发争议的干部,从家世背景来看,也很难找出所谓的强有力靠山的依据。
昨天的文章《毛奇为何不推荐李佩霞?谈谈县域内干部晋升的规则和逻辑》提出了一个强大的晋升变量,也就是工作专班消耗基层干部主要的任职精力,也是干部脱颖而出能被上级认可的重要依据。
当然,万年县那些干部,任职简历里边显然没有办法写进去是不是以前任职中非常擅长运作工作专班的任务,我们也无法求证。但从这些人的基层岗位任职履历来看,有些经历时间太短,按理说并不足以有充分的时间做完有些棘手的工作。
这就需要继续深入谈论。在一些地方,工作专班导致的压力太大,以至于已经身居科级岗位的很多干部,疲于奔命,不堪重负,糟糕的是多做多错,如果另外一些干部责任心不是那么强,反而少做少错;而且工作专班与工作专班是不一样的,比如专司负责搞定上访群众的专班,与对接招商项目的专班,还有就是“河长制”等上级部署的重大任务的专班,难度完全不一样,“出篓子”的概率也不一样。
这意味着,如果有些干部首先成为了书记、县长的“人”,任职地(部门)以及进入专班的搭配,就完全可能使之赢在起跑线上。又或者,有些人没有赢在起跑线上,但可以首先致力于比较消极的处理方式,不出政绩,但也尽量别犯错。
第三种情况则是,少数干部无论放在什么任职地(部门)以及专班,但是任职时间太短,以至于虽然没有完成本职工作以及专班任务的挑战,但是压根就问责不到他(她)头上。
如前述,能够走上这种快车道的人,当然有一些人本身是干部子弟,本身就是到基层挂职镀金的,但仍然有一些并没有家世上的外挂支持,也不是《人民的名义》里边的侯亮平那种凭借婚姻关系走上高位的。这又如何解释呢?
其实,大家如果去看毛奇自己的任职履历,对照万年县其他那些引发争议的干部的简历、履历,就不难发现具有相当的相似性。
也就是说,领导往往会从自己的下属中选择跟自己比较相似的对象。这就是管理学理论中的所谓贵人原理:你能遇到的贵人,大多跟你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