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法国外交就如同中法女排之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鲁郑】
8月1日 星期四 多云 22-32℃
奥运会开赛以来,可以看到全球体育格局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变化:过去中美金牌大战演变成中法日三方大战。第五天比赛结束时,中国以9枚金牌位居第一,法国以8枚位居第二,但奖牌总数超中国7枚,日本同样是8枚位居第三。
按说东道主效应是常态:上一届主办国、本届主办国和下一届主办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都超于往常。所以日本和法国进入第一竞争行列不意外,但世界体育强国也是下一届主办国美国的表现就有些异常了。虽然第六天比赛结束之后美国总算进入前二,但发挥欠佳是不争的事实。
不管怎样,这几天中法两国在金牌榜上的激烈争夺,加上今年又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一向特殊的中法关系便成了绕不过去的议题——这在奥运赛场上也有体现。
比如游泳项目中最瞩目的一百米自由泳,中国游泳运动员潘展乐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夺得金牌的亚洲人,而且还大幅打破世界纪录,再次冲击了人类的极限,这也是巴黎奥运会打破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如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刻,但在发奖和升国旗、奏国歌仪式上,直播的法国电视台却打破常规把镜头切给对一位法国运动员的采访,背景中高昂的中国国歌还清晰可闻。法国有至少五十万华人,应该有不少人端坐在屏幕前观看,等待着中国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此时心中感受可想而知。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中法关系确实比较特殊:双方相隔遥远,制度、文明、种族、信仰等差异很大,却在最高国家战略利益上有交集。美苏冷战时双方就曾联手,今天更是在许多全球重大议题上有共识。这个特殊之处,也有助于理解双方关系的另一个特殊现象:当我们说中美关系时,往往说双方人民是友好的,有个别政客反华。但说起中法关系则是相反的:高层政治精英对中国积极,民间却不热,特别是媒体和学术界,往往扯后腿。潘展乐发奖上的小动作就是媒体所为。
从学理上讲,国与国之间是什么关系就看两条:一是双方有没有安全冲突,有没有重大战略利益对立,如果有就不可能成为战略伙伴关系。比如德国十八世纪统一后,一直威胁到法国的国家安全,双方一直到二战结束前七十多年都是战略对抗。
二是双方有没有共同的重大战略利益,这个重大战略利益未必一定来自双方本身,否则即使没有冲突也未必能成为重要的盟友。比如法国和日本就是如此。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就访问了当时经济弱小的中国,但1982年4月法国总统密特朗才第一次访问早就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因为访问中国能够体现法国是世界独立大国,提升它的大国地位,访问日本更多是经济意义。
中法关系也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制约。第一个条件是衡定的,即双方相距遥远,不存在安全上的威胁。但第二个条件却是变动的,也是影响中法关系的真正变量。这在中法建交时就突出体现出来了。
1964年中法建交时,美苏冷战正酣。从政治制度上,中法分属两个不同阵营,价值观上完全对立。经济上双方也没有任何合作,没有共同经济利益。地缘政治上,双方相隔遥远,既不是威胁,也没有必须正视和关注的需要。特别是法国还面临着美国的强烈反对,而且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获得联合国成员资格。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共同放了一个震撼世界的外交核弹:建交。
中国女排在当地时间星期四(8月1日)的巴黎奥运会小组赛中打败东道主法国队,取得二连胜,提前晋级复赛法新社
但学界和媒体界往往距离具体的国家利益太远,更多是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出发来看待中法关系,所以才会有今天中法政热民冷的特殊现象。当然这不是说民间外交就没有空间,奥运会就曾在中法之间扮演过重要角色。
2008年,中法政治关系因为萨科奇总统的一些行为而出现波折,双方民间也因为巴黎火炬传递风波倍生嫌隙。但当奥运会开幕,精彩的开幕式和热情好客的东道主,改变了法国对中国的观感。法国解说员在开幕式上见到英国队入场时,热情地说道“我们的朋友英国人入场了”。中国队入场时,则只说东道主入场了。但在闭幕式上,同一个解说员在看到中国队入场时却说出这样的话:“我们的朋友中国队入场了”。
所以很期待巴黎奥运会能在,也应该在中法民间交流扮演积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