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是种链接


这个夏天,对于球迷来说,坐在小酒馆,捧着扎啤杯,看着欧洲杯、美洲杯,与三两友人边聊球边侃大山,实乃快事。

不同于红酒和白酒,跟足球、大排档有不解之缘的啤酒更接地气,也更易集聚人气。今年,正在举办的第33届北京国际燕京啤酒文化节首次选择室内场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不仅能喝酒,还能看展览、品演出、逛集市。无论喝酒的或者不喝酒的,都能过来凑凑热闹。

据说德国人有个段子:最可口的啤酒,既不是黑啤也不是白啤,而是和朋友一起撞的那杯。你看,这就是啤酒的“社牛”属性。

当然,啤酒的媒介属性,不只连接人与人,更囊括万物。网络上,常见类似“啤酒煮饭更好吃”“啤酒洗头更柔顺”的经验贴。啤酒的角色甚至还“客串”到了经济学。

经济学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叫啤酒效应。说的是在营销流通领域中信息传递失真的情况。打个比方,消费者只想买10瓶啤酒,但零售商的订单给生产商造成了似乎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产商的订货增加又给原料商造成需要1000瓶的印象。以“啤酒”来冠名一个经济现象,也因其实在太过日常。

不仅很多经济学理论喜欢找啤酒“做搭子”,经济学家也会利用啤酒来解释经济现象。用啤酒指数窥探经济趋势,成为很多学者和行业乐此不疲的事情。而研究出来的规律成果,则不只体现在啤酒行业,更适用于各行各业。

啤酒太简单。理论上,只要集齐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谁都能酿造出啤酒,以至于不必担心这项技艺会失传。人人都能喝上一口,人人都能评价几句。坐在大排档要份“麻小”、来个“花毛一体”拼盘,夜市来一把烤串,网上下单点些爱吃的鸭货……啤酒这种“斜杠饮料”,适配的场景实在太多。不管是塑料袋拎的散啤,还是橡木桶装的精酿,啤酒这种消费,实在足够亲民。

从全国范围内看,不少经典啤酒节都有30多年的基础,成为各地发展文旅业的抓手、展现城市气质的舞台。最重要的是,一个个啤酒节仿佛一次次嘉年华,人们尽情释放自我,在举杯与欢笑中卸下疲惫与心防。正因简单,所以放松,夏夜微醺,淋漓畅饮,这一刻,人们与啤酒节所在的这座城市,仿佛也有了某种默契与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