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医生为小学生错题联名上书?不能只当做笑谈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网络上掀起了一股为小学生错题“正名”的热潮。

据媒体报道,一名山东妈妈在网上分享了自家孩子的数学试卷,其中一道题目是病人的体温统计图,第一次量得的体温为39.5℃,最后一次是36.7℃。该题目有三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考生答“这个病人快好了。”被扣了4分。很多医生在网上为小学生错题“联名上书”,表示对“病人”进行了会诊,“孩子没说错,请把这4分还给他。”

一道小学数学题目,竟然引发一场不小的风波,令人始料未及。据介绍,标准答案是:最后体温比较稳定。这场争议,不由得令人想起很多年前的一道语文题目——“雪融化了,变成( )”,有学生回答“春天”被扣分,因为标准答案是“水”。对此,舆论普遍认为学生的回答更有诗意,想象力丰富,回味无穷。两相对比,标准答案则显得机械冰冷,索然无味。

不过,数学题和语文题不可同日而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意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现象,理应予以鼓励。但是,数学题通常情况下只有不同的解法,鲜有理解的歧义。

就以本次引发争论的这道题目来说,其本意是引导学生通过统计图看出病人体温呈下降趋势,“体温比较稳定”更具有数学表述的特征。而“这个病人快好了”,则是一种医学判断,与命题意图不符合。从专业角度审视,学生被扣了4分并不冤。但是,因为试题本身是开放性的设问,并没有做明确要求,学生的答案并非完全错误,而是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结果,完全以标准答案评判正误,值得商榷。公众担心如果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孩子们可能会变得墨守成规,缺乏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换言之,给小学生做的题目,不应该过于拘泥学科特色,更应该具有呵护和激发想象力的意识,在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上多做文章。倘若试题难以体现这一点,老师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弥补纠正,而不是扣分了事。即便答案确实“出格”了,老师至少也应该解释并鼓励一下,或者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一下,哪个答案更好。打几个“×”容易,告诉孩子标准答案简单,但如何面对理解乏力的孩子?怎么让孩子心悦诚服?怎么让孩子的自信不被冷却?细微之处,皆有教育。

想象力或许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此次争议并非是对知识本身的质疑,而是对过于死板的答案评判标准的反思。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表示,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孩子们常常因为与标准答案不符而被扣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医生们之所以联名上书,是希望教育部门能够重新审视对小学生作业的评判标准,避免用标准答案来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绝非小题大做。

全网医生为小学生错题联名上书,不能只当做笑谈。事件背后所折射的标准答案思维,才是最值得探讨关注的真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小学生作业评判标准的反思,更是对整个教育理念的挑战。期望通过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包容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