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制内女孩的相亲困境:体面是一种代价


硕士毕业后,通过校招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的第一年,芳宁就收到了公司内部“单身青年联谊”活动的邀请邮件。本着凑个热闹的心态,芳宁去了活动,里面布置得像婚庆现场,约有百八十人,男女比例约为1:1,在做游戏。在门口看了几眼,芳宁就落荒而逃了。

这样的联谊活动,在体制内屡见不鲜,以烘焙、手工活动等形式存在,也被称为体制内相亲大会。

除了传统意义上有事业编制的教师、医护人员等,以及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有行政编制的公务员以外,在相亲市场的语境下,央企、国企工作的正式员工,也会被默认为是“体制内”。

尽管一线城市体制内女生看似拥有“稳定”“体面”等标签,但在现实生活中,她们却屡屡碰壁:

但是在一线城市,男性的向上择偶非常普遍,他们非常容易就能找到硬件条件更加优秀的另一半。在差不多的条件下,男性倾向于找更年轻、更漂亮、家庭条件更好的伴侣。

芳宁的观察是,自己身边婚恋经历非常顺利的女生当中,80%都是家里条件本来就不错的,这时的“体制内铁饭碗”才会锦上添花。而如果在长相、家境、性格、学历,任何一个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体制内铁饭碗”不过是将你拉回到一线城市相亲局基准线的一个微小的筹码。

在芳宁有限的相亲经历中,遇到的男性各有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体制内女生在家庭中的附加劳动有着巨大的期待。

上下班时间固定,意味着有时间回家做饭收拾屋子;有户口,意味着方便买房、方便孩子上学;收入稳定,意味着能为家庭托底。如果是老师,那就更加适合“相夫教子”。“他们期待我既要能像全职太太一样包揽家务,同时我稳定的工资又要尽到能为家庭托底的责任。”

虽然一边有隐隐的年龄焦虑,但对于还没到30岁的叶子来说,她仍然有些害怕进入婚姻。北京在编教师的工资能够保证不错的生活质量,但一旦恋爱结婚,她的生活会发生很大变化。

学校有一两位终身单身的女教师,已经快退休了,这缓解了她一部分焦虑情绪。“我宁愿不找,也不可能将就。”

受访者皆为化名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部分细节模糊处理

图源视觉中国,版权归原作者

采访、撰文: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