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免费献血,却难以异地用血?


异地用血存在“堵点”,

背后更根本的矛盾是血液供需紧平衡

陈浩今年25岁,是广东省某高校一名研二的学生。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先后在广州和佛山读书。从2020年开始,他基本每年都会无偿献血1~2次,迄今已先后献过5次血,每次400毫升,累计2000毫升。

陈浩老家位于广东江门市下辖的某个县城。去年9月,陈浩的奶奶在老家摔倒导致大出血,随即被送至当地医院救治,但救治过程卡在输血环节。当时,医生告诉陈浩的家属,因为他们家没在当地献过血,没办法用医院的血,要想给奶奶用血,需要在当地指定的献血点先献血。

近期,异地用血难的新闻引发热议。国内一位从事临床输血和血液安全研究的权威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异地用血存在“堵点”,背后更根本的矛盾是血液供需紧平衡。目前,国家的法律中,并未有任何针对异地用血的限制性条款。血液供应跟不上血液需求,因此,会出现异地献血者难以优先用血的问题。

河北廊坊市中心血站红细胞库。图/视觉中国

河北廊坊市中心血站红细胞库。图/视觉中国

应建立血液调配新机制

2020年6月14日起,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正式“上线”,实现了全国452家血站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电子无偿献血证,献血者可以更便捷地查询献血记录,实现用血费用减免。但现实中,多地献血者异地用血的报销,仍需回到献血地。

《中国新闻周刊》以咨询用血为由联系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的血液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均表示,异地献血者在当地产生用血费用,需返回献血地报销。全国各地报销政策不一样,以献血地为准。

2019年,发表在《中国输血杂志》的一项研究曾提到,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献血者献血和用血不在同一个城市的现象,使异地报销用血费用的问题愈发棘手。同时,由于异地报销用血费用流程烦琐、投入时间太长、精力太多,会导致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积极性降低。尽管目前血费异地报销工作已在各地初步开展,而且开展了很多方向性探索工作,但由于全国献血信息未能完全实现联网,大多献血者仍未能完成用血费用异地报销。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在某地短期血液需求增加的背景下,能否探索形成一套总的联动机制;针对无偿献血者,能否设计一套献血积分机制,在外地如果出现突发情况,自己或者直系亲属急需用血时,可以从相应积分中扣除。

据媒体报道,2007年,安徽省建立了全省联网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安徽省血液管理中心主任范文安表示,各地市血站向省会用血量大的血站调配血液,每个季度有一定血液往合肥调,这也解决了合肥市血液供应紧张的矛盾。王鹏建议,未来各地可以考虑以区域为核心,建立一套对应动态信息系统,以实现血液供需的动态平衡。这一区域应覆盖临近省、市,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从长期来看,解决血液供需紧张的办法仍是鼓励更多人无偿献血。

“联网与否,血液供需问题都存在。互联网只能解决从1到2的问题,并不是0到1的解决方案。”前述从事临床输血和血液安全研究的专家称,异地用血存在的问题,会加剧血液供应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邓勇表示,国内献血率在全世界排名较低,且由于对献血的误解和恐惧,愿意无偿献血的人相对较少。在前述专家看来,国家无偿献血实施以来,整体发展不错。但如今,已到了探索新机制的节点。在血液调配方面,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从原来的“块块”模式,改为如今的“条条”模式。国内要解决血液供需矛盾,可参考这种做法。

该专家进一步解释,这两种模式的差异,在于内部管理方式不同。“块块”模式,即每个省份的血液归各自管理,效率相对比较低,会产生各个省份“分灶吃饭”的弊端。一些省内的血液中心和地市级血液中心也是“分灶吃饭”,省内互认并不完全。“条条”模式,相当于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比如设置国家血液中心,国家血液中心在各个省设置分支机构,各省血液中心再向下级城市设置分支机构。“这种模式下,很方便对血液进行集中化检测和不同区域调剂,可以降低政府部门的实际投入成本,从而改善‘分灶吃饭’问题。”刘忠说。

该专家表示,如今,每个血站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如果考虑集中化检测,可以大大降低在实验室方面的投入成本。刘忠团队今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发现如果对血液样本进行集中化检测,大约能减少30%的资金投入。而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可以投入到激励更多人无偿献血的鼓励措施上。

该专家介绍,在应用“条条”模式方面,目前大陆地区只有海南省在尝试。推行“条条”模式后,海南的血液供给问题有了一定缓解。其他省份如果想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以及顶层设计。

据《海南日报》2022年报道,该省2016~2021年,全省采供血量实现连续6年增长。海南省血液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该省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在全省建设“中心辐射型”采供血网络,以海口为中心,向全省各市县辐射,设立三亚、儋州、琼海三个分中心及文昌、屯昌、五指山等六个供血库,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血站服务体系。

如何长期解决血液供应紧张问题?邓勇表示,要提高公众对献血的认识和参与度,培养献血文化;其次,建立健全血液管理机制,通过对献血、保存、运输、使用、废弃等各环节的具体规范,提高血液使用效率;再次,完善血液调配机制。原则上确保各地各节点常态化存有各基本血型的血源,以省级的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负责统筹调配运输。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副所长刘忠表示,现在国内很多省份在探索鼓励无偿献血的新机制。比如“三免”政策,即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的献血者,可按照当地政策享受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和免交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诊察费。

“在呼吁开源的同时,也要注意节流。”刘忠表示,节流包括两种模式,一是通过新技术减少手术出血量,比如需要手术时,考虑微创手术,或通过药物治疗替代手术治疗;二是让患者考虑自体输血,即采集患者自身血液,经过储存及处理,在术中或术后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

不过,西安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主任仵正分析说,术前患者自体备血、术中自体输血这两种办法在临床上实施起来比较难,因为现在术前住院日都较短,病人储血机会在降低。术中自体输血也因为费用、耗材等因素受到一定限制。

在刘忠看来,血液工作的社会属性很强,需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同时对参与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现在需要新的运行机制,更好应对新时期医疗健康对血液的需求。

(文中陈威、陈浩、林悦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