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福建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在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的同时,培育形成畜、禽、蔬、茶、果、菌等特色产业,构建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由依靠省外大量调入粮菜一跃成为“一年四季瓜果香、山珍海味餐桌靓”的全国七大“南菜北运”和主要出口蔬菜省份。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食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福建的生动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借鉴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一是辩证认识大与小。大食物观是“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三者的辩证统一,并且“大”与“小”是相辅相成的。福建牢固树立并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推动闽清橄榄、晋江胡萝卜、武夷山岩茶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二是辩证看待主与次。可以说,认为猪肉是当家肉品、主粮是餐桌主食的消费观念已经过时,目前猪肉、原粮消费占比大幅降低,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大幅提升。福建顺应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的消费升级需求,实现了各类食物供求平衡。

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思路。一是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并无统一范式,不同地域因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口规模、产业基础等差异而有各自的食物获取方式。福建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稳走特色路、稳打特色牌,宜渔则渔、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菌则菌、宜药则药,将各具特色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丰富了百姓餐桌饭碗,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保障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务实求新。福建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在尊重生命周期规律基础上重视挖掘生物工程技术潜力,大力研发各类营养健康食物,促进食物生产的多元化、立体化、多渠道。

坚持精准高效的科学决策。大食物观把粮食安全的边界拓展至食物安全,要求食物供给种类丰富多元,食物来源范围从以耕地为主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实践中需避免两个倾向:一是避免盲目跟风,政策举措要科学审慎,加强可行性论证和规划引领。二是避免舍本逐末,拓展山、河、湖、海、森林、草原等资源要务求实效,避免忽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甚至“抛荒”“撂荒”等问题。树立大食物观,意味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和把握好粮食安全的要义,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性的消费需求。

坚持统筹配置的系统观念。一是资源禀赋匹配。无论是“中国柚都”的平和蜜柚、“中国油茶之乡”的福安油茶,还是“中国海带之乡”的霞浦海带、“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古田菌菇,均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进行高效匹配,绝非忽视产业基础简单复制而成。二是产业链匹配。南平市延平区通过构建奶业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加速辖区奶业聚集,走出一条高产高效的发展新路。三是组织模式匹配。漳州市长泰县的蛋鸡产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组织模式,通过订单回收、劳动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让农民、合作社、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既发展了产业,又富裕了农民。

坚持求真务实的政绩导向。一是注重经济可行性与现实适应性。实践中因偏重技术创新、忽视经济可行性而导致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践行大食物观要避免忽视产业实际发展需要摆花架子,需注重成本效益跟踪对比与考核结果后续使用。二是在实践实干中展现担当作为。宁德市缔造了百亿元级大黄鱼产业,得益于当地政府既抓服务又抓监管,先后探索创新了“海上社区”治理模式,建成了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平台和“智慧海洋”管理平台,同时高度重视全链条全过程监管,充分展现了大食物观的实践成效,对于各地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