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宿命论?如何管控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波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者按】5月13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周波在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刊登了题为《美国、中国及宿命论陷阱》(America, China, and the Trap of Fatalism)的文章。

在文中,周波借用冷战后期里根总统对美苏关系的定调 “信任,但要核实”(trust but verify),表示当下中美关系的范式应当是“信任,但要对话”(trust but talk),即中美应该通过持续对话与接触,降低在台海、南海发生意外和冲突的风险;中美可以在网络、太空、人工智能、核领域开展对话并在巴以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等进行合作合作;美国应该向中国看齐,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要履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诺,把不与中国开战视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北京对话和观察者网经《外交事务》杂志正式授权,翻译全文如下:

【文/ 周波,翻译/杨昕妤 赵欣,核译:韩桦】

拜登政府2022年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指出,美国正处在对华竞争的“决定性十年”。中国官员也是这么认为的。美国滔滔不绝地阐述与中国竞争的理念,而中国政府则从最初的惊讶、抗议,逐步转变为公开表明要坚决反击。在中方看来,美国之所以将这种斗争强加给中国,无非是出于对失去全球主导地位的忧虑。正如二十大报告所言,面对如此局面,中国别无选择,唯有“敢于斗争”。

这种愈演愈烈的对抗令人惋惜,但并非不可避免。华盛顿分析师们夸大其词,过度渲染了中国对西方民主制度和国际秩序的所谓“威胁”。近年来,美国领导人将中国冠以“修正主义大国”之名,渲染所谓全球范围内民主与专制冲突的威胁。但是,21世纪西方民主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中国毫无干系。根据“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2023年的一份报告,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已经连续17年呈现倒退趋势。这不是中国的所为导致的。中国并没有向海外推广社会主义价值观。自1979年以来,中国也没有直接卷入任何战争。尽管中俄是伙伴关系,但中方并没有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提供致命武器援助。

事实上,中国一贯支持维持国际秩序现状,远非美国所说的寻求颠覆世界的“修正主义”大国。中国加入了二战后由美领导的西方建立的国际机制和机构,几乎无一缺席。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中国深深扎根于现有国际秩序,希望捍卫国际制度。尽管中国与西方存在龃龉、分歧乃至摩擦,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仍旧牢固,双方都无法容忍这一纽带断裂,重蹈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与俄罗斯关系崩盘的覆辙。

中国已推进建设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多边合作机制和旨在完善全球基础设施的“一带一路”倡议等新型架构。这些架构的建立有可能改变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但是中国的目的是合理改革现有国际秩序,使其更公平,关注到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非取而代之。

5月10日美国纽约,联合国大会第十届紧急特别会议恢复举行,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吉拉德·埃尔丹在大会上发言,谴责联大通过涉巴勒斯坦入联决议(美国照常投下了“反对”票),并现场粉碎了《联合国宪章》。图源:Derek French/Shutterstock/澎湃影像

5月10日美国纽约,联合国大会第十届紧急特别会议恢复举行,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吉拉德·埃尔丹在大会上发言,谴责联大通过涉巴勒斯坦入联决议(美国照常投下了“反对”票),并现场粉碎了《联合国宪章》。图源:Derek French/Shutterstock/澎湃影像

中美还必须共同努力,防止伊朗发展核武器。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伊朗信任中国。面对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中国通过购买伊朗的石油为其经济提供了支持。北京应该向德黑兰明确表示,尽管伊朗有权为和平用途发展核能,但绝不能发展核武器,这样做很可能会引发以色列先发制人的打击,甚至是以色列和美国的联合打击。伊朗发展核武器也必然会招致联合国的严厉制裁——而中国,尽管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也必须遵守联合国的制裁。

作为大国,中美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好朋友,但两国可以避免成为敌人。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乐观,将有助于维持世界上最重要双边关系的稳定。宿命论和鲁莽只会把两国推向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