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4次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湖北之肾”洪湖水生态状况持续下滑


“洪湖生态不平衡了”,“原来有荷花荷叶,还有各种水草,那时候水质很好,现在成了浑水”。

去年以来,在社交网络上,有许多关于洪湖水质恶化、生态破坏问题的讨论。在长江流域水质整体持续向好的背景下,洪湖作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泊,水环境水生态状况持续下滑。

5月17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通报典型案例时指出,荆州市和有关部门对洪湖生态保护治理有畏难情绪,决心不够,不碰硬、慢作为,流域规划统筹不力,推动落实洪湖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主要措施不到位。洪湖水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退化问题突出。

湖北是“千湖之省”,洪湖被誉为“湖北之肾”。澎湃新闻梳理发现,自2017年4月以来,八年间中央环保督察组4次向湖北指出洪湖水问题,但洪湖水质恶化的趋势并未遏制。2012年以来,洪湖水质持续恶化,2021年至今一直为Ⅴ类。

同时,洪湖的水生态状况也持续下滑:水生植被覆盖度仅占全湖面积12%,不到有记录以来历史较好水平的五分之一,沉水植物几乎消亡,野生红莲面积大幅度减少,底栖动物多样性降低,物种数仅为有记录以来历史较好水平的四分之一。

城镇污水直排

上世纪50年代以前,洪湖与长江江湖相互贯通,是名副其实的“长江水袋子”。随着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洪湖与长江江湖连通的自然关系被阻断,洪湖成为一个半封闭状态的浅水湖泊。

洪湖及周边主要河渠区位简略图 制图:澎湃新闻 王煜

洪湖部分区域水质已富营养化

历史上,洪湖水质清澈见底,并且是一座巨大的种质资源库,近年来,受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的长期累加影响,洪湖外源入湖污染物不断增加,同时,湖内受围垦、围垸养殖、拖螺等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河人为活动的不断干扰,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不断下降。

水体透明度降低、水生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督察指出,洪湖水生植被覆盖度降低,沉水植物几乎消亡,野生红莲面积大幅度减少,底栖动物多样性降低,物种数仅为有记录以来历史较好水平的四分之一。

水生植被退化造成洪湖底泥失去植被保护,容易受风浪扰动,沉积物再悬浮增强,内源释放增加,从而形成了水质恶化与水生植被退化的“恶性循环”,形成“双源叠加现象”。

如今,洪湖浑浊发黄的湖水依然浪叠层涌,“洪湖水浪打浪”的景象仍在,但昔日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风光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