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陪父亲看病两年后,她做了专业陪诊师:从不和客户说“再见”
早上五点,31岁的夏夏(化名)已在医院门口等待。五点三十分开门时,她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医院大厅的自助机前,帮客户签到。因为签到顺序决定了客户问诊时间。
夏夏是河南焦作人,家中的独女,也是一名职业陪诊师。2019年因父亲病重,她从杭州回到河南老家做“全职女儿”,父亲治病的三年间,她每年有200多天都在医院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陪诊师”这一职业,原来帮助患者签到、排队、代拿药也能赚钱。2022年,父亲病愈后,她去到郑州成为一名专业陪诊师。
在夏夏看来,陪诊师这一职业的门槛很低,只要待人真诚,任何人都可以做。但她也坦言,“这一行业淘汰率特别高,只有做得好才有单接,我现在60%的客单是由老客户介绍的。”
在签到机前签到。图/受访者提供
除了这些基础服务,从客户找到你的那一刻,就要不停地聊天,不仅是为了解客户,还要帮她转移就诊过程中的焦虑和不安。
我接到过一个双腿因病萎缩的女生,她从联系到我就不停地哭,哭得我心都碎了。她说因为生病导致腿脚萎缩,加上还有乳腺癌、骶骨肿瘤、左肾积水等病缠身,老公跑了,孩子在家没人看,当地的医院说看不到她的肾,没法给她治病。她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想来郑州,她怕她的腿治不好,没救了。
我怕她贸然前来,我一直跟她保持聊天,安抚她冷静下来。我告诉她不要盲目地今晚就来,明早赶来也不迟。因为她的情况走不了急诊,晚上来住的地方都是个问题。并且叮嘱她目前第一是抓紧时间挂号,剩下的事情明天我帮你跑;第二一定要带家属一起来,千万别一个人来。
最后女生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第二天,我不到五点就在医院门口等着签到。她在妈妈陪同下也一早赶来,我从早上五点忙到下午五点,把问诊、检查、住院以及转院协调等一切事项完成后才离开,走的时候她转给我费用,我没收,因为你了解她这个情况,心里一直都不是滋味,又怎么好意思再收钱呢?
我经常跟我团队的人说陪诊师不要去共情,要不然心累的是自己,但当你碰到那些特别不容易的人时,又无法避免。
年前,我帮助过一对聋哑夫妇,他们俩不懂挂号叫号,就一直坐在那里,一会盯着叫号屏幕,一会又向大厅张望。那个场景一瞬间击中我的心,我忽然想到,父亲上次住院的时候,也是坐在那儿,无助又紧张地等着我。我就带着他们一起看医生、做检查和等结果。医护人员都以为我是他们的女儿,夸我对医院的流程很熟悉。我没有否认,因为那天我确实是他们的“临时家属”。
之后三个月药也是我帮他们拿,再邮寄过去。事实上,他们到现在也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每次聊天问起来我的职业,我总说我是医院的公益人员,所以心里不要有负担。
网上总用“高薪”“自由”的字眼定义陪诊师这个职业,自由这一点我认同,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去定义这个“高薪”。如果按钱来算,就算每月上满30天班,扣除吃喝用度,只能勉强达到年轻人的月平均工资水平。而且谁能保证每天都有单呢?
如果从价值感来衡量,跑腿陪诊收获的认可、成就,确实是任何东西都换不回来的。
【3】和客户分开时从不说“再见”
事实上,市面上对陪诊师这一职业还存在许多误解。有人认为我天天跟病人打交道,不是什么正规行业。还有人把我们和“黄牛”“医托”画等号,但其实真正做的人才知道,我们这一行赚的就是个良心钱。
因为你挂不到的号,我也挂不到。你买不到的药,我也没有其他途径帮你买到。有客户曾埋怨我,“你连哪个医生好都不知道,你算什么专业的陪诊师。”我理解客户这种心态,但是看病这件事,除了给予陪伴和情绪价值,其他的不敢乱给建议。
到今年4月,我也满打满算做了两年的陪诊师。这两年来,找我们团队陪诊的客户近5000人,找我的,也有1000人左右,而这其中有60%都是老客户介绍的,他们带给我的认可是我一直做下去的动力。我服务过的客户中,好多是中老年人,他们总是鼓励我说:“我们进了医院真的两眼抓瞎,还好有你在,你一定要坚持做下去。”我爸见过我在医院的工作,他也难得地夸我:“你在做一件好事,要在这条路上脚踏实地做。”
现在我也开始带学员,但是我一般只招收本地的,能一起跑医院的人来做。一方面是陪诊师这一行业真的很累,很多人都是脑门一热想赚个快钱,但是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全国不同医院间的流程、布局千差万别,我不敢随意指导。
我总是跟团队里的人说:“干这行累的是心,满足的也是心。”医院是充斥着人生百态的地方。所以我也跟团队的人提了几点要求:一是不过分“共情”客户,不还价,不领红包。我前期做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共情”客户,认为收钱是很不地道的事。但转念一想,这是我糊口的职业,我首先要保证有收入,才能继续做下去。同时我也要求团队的人,除了客单费用,客户给予报酬以外的所有东西都不能收。
二是70岁以上的客户免费陪诊。提出这个规定也是缘于干这行的初心。在医院见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时,我总情不自禁地想到父亲。我时常在想,换作是父亲在医院,如果有人肯无私热心帮他,该是多幸福的一件事。
三是不要对客户有所保留,一次能解决不要让客户跑第二次。我感谢客户给我介绍客单,但是我不希望他们成为我的“回头客”。所以我和客户分开时从不说“再见”,毕竟谁想在医院这个地方再见面呢?
九派新闻实习记者 李恺 记者 武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