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下去才有人停车”,梅大高速塌方事故背后的社会信任问题审思
编者按
近日,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造成多人伤亡,引发全社会共同关注。5月1日凌晨,广东梅州饶先生一家在幸免于塌方之难后,竭尽所能呼喊、示意,但无济于事,依然有很多车向前行驶。最后,饶先生的岳父直接跪在了快车道上,拦停后方车辆,避免了更多人员伤亡。事后,饶先生对女儿说:“我跪下去才有人停车”。这篇报道发出后,引发舆论广泛热议,在点赞饶先生的岳父大义之举的同时,也有部分公众反思,为什么呼喊、招手拦截都无济于事,只有做出极端行为才能强行迫使车辆停车。第一财经评论指出,这折射出一种普遍的个人心理,即“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不帮他也会有人帮他”。司机不愿停车,还有一种可以理解的顾虑来自极端情况,即拦车者可能来者不善。这背后,深层次的则折射出当下流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构建问题。
本文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开始发生流动。从理论上讲,人口的大面积流动会使得地方关系网络最终瓦解,由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信任网络不再发挥作用。此时,信任不再是自在的,而需要另寻他途重新建立。本公众号特推出此文,供读者思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公众号立场。
从社会流动看中国信任结构的变迁
翟学伟 |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信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也可以说是社会之所以是社会的基础。没有了信任,就等于说没有了社会,因为社会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人的交往,在于人的合作,也在于因社会分工而带来的社会与市场交换,而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可以顺利发生,就在于有信任的保证。即使退回到人的生理需要,肚子饿了想进食,那么食物能吃吗?这即已出现信任问题了。
图1基本上勾勒出中国人信任经历过的几个阶段。当然,真实社会中的信任变化不会这么清晰,应该说更多的可能是三者并存。只是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进,任何一种信任保证制度都变得不再那么有效,中国社会目前正在耗费极大的社会成本来防范信任危机。那么这其中的难度在哪里?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信任的运行机制总是指向关系的稳定性,它同社会的持续变迁之间是一种悖论。换句话说,就社会本身而言,市场化和城市化,以及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日常的变化,都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稳定性在下降。显然,信任的法则是关系越稳定,就越有信任,关系越不稳定,就越无信任;关系越稳定,信任的保障性就越不需要,关系越不稳定,信任保障性就越重要。就这层含义来看,正是急速的社会变迁,在一定意义上抛弃了社会本该拥有的信任。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形中将快要失去的信任带了回来。我们原本讨论的家乡共同体是一种地方性的,借助于面对面的,或者中间人的,或者方言的现实社会网络。而单位制所建立的档案制度则属于一种国家行政体系的网络,其运行起来也有一套内部的调查和调档系统。一般而言,这两个系统都是以彼此的关系确立为前提。而互联网的作用显然比前两种社会网络覆盖面更大,其管控能力也更强。虽然各个地区社会信用网络尚没有连通,但这只是技术和时间问题,而不是网络本身能力的问题。
在此意义上讲,互联网因其突出特点能为关系稳定性带来两个新的可能:一是网络信息的查询系统;二是网络技术对个人流动性的追踪。但这只是外围性的工作,也就是说,采用一种技术让社会不会变坏,而不意味着能让社会变好。互联网所具有的大覆盖率和监管力可以使社会欺骗或欺诈大幅度降低,但这只是以技术方式来取代目前已经难以寻觅的做人底线,却不意味着信任本身的建立。这就好比现代人感觉居住得很安全,不是因为邻里关系或者社会风尚好,而是因为防盗措施好、防盗门技术好。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依然是,信任自身很重要,信任自身构成的自在性很重要,信任中应有的对未来预期的信心很重要,高度的管控正反映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就此而言,技术性的防范是基础,但建立于其上的还是社会本身,是人心。以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社会管控力的提升,是人类社会管理方法的更新和进步;但就社会性而言,唯有人们活在关系中彼此友好,互相信任,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