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阻耕”事件源头调查:一个农业大县的“荒沼”治理往事与耕地整治之困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建华镇镇村干部“阻耕”事件近期引发关注,澎湃新闻在当地调查发现,个别基层干部过激言行的背后,当地围绕耕地的矛盾由来已久。

澎湃新闻连日来实地走访开鲁县多个乡镇村庄,与当地农民及自然资源、林草系统官员交流沟通后发现,开鲁县虽为农业大县,但农村人均耕地(责任田)普遍只有两三亩。而“荒沼”曾占据该县近一半的土地面积,为了治理“荒沼”改善生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政府主导下的“荒沼”治理项目在该县落实推进,之后“包荒开荒”现象普遍。农民眼中的“荒沼子”,在国土部门地类档案中,则是林地、草地、内陆滩涂等,并非可以擅自随意开垦。但在农民的朴素认知里,种粮总比种草强。一些农民在承包“荒沼”后,未能按照合同开发治理,导致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而林地草地面积缩水。

“阻耕”事件中的当事人张文军带记者查看仓库里的黄贮,图片左侧还有一小部分苜蓿青贮。

张文军等人承包的双胜农场卫星图,因采取旋转式喷灌设备,所以地块呈圆形。

《“三调”技术规程》显示,在调查精度上,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覆盖全国的遥感影像资料,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优于0.2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资料。在最小上图图斑面积上,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实地面积200平方米;农用地(不含设施农用地)实地面积400平方米;其他地类实地面积600平方米,荒漠地区可适当减低精度,但不应低于1500平方米。

上述开鲁县自然资源系统相关人士称,调查会存在一些误判的情形,但总体差错不会很多。他举例道,还有一些情况是,当年有些人比较老实,没有耕种,地上长了些草,那么卫星照片图斑可能显示的就是草地。另一些人违令耕种,最终反而可能得利,土地被认定为耕地。这样看起来,是有一些不公平的情况。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普通农户身上,开鲁县林草系统相关人士向澎湃新闻介绍,“三调”之后,开鲁县草地面积减少70万亩,除了被人违法开垦的,还有“三调”误判的。该县2018年至2020年三年对过去被违法开垦的和自然沙化的草地进行过集中补种,但其中有一部分草地在“三调”时被认定成耕地。

开鲁县林草系统人士表示,开鲁地处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所以不是耕地越多越好,耕地林地草地要达成一种平衡才有利于生态环境。因为耕地多了会大量消耗地下水,从长远来看,更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

开鲁县多年前就曾为保护地下水源禁耕禁牧。据内蒙古日报2014年的一篇报道,为了应对资源性缺水的严峻事实,开鲁县大力加强禁垦禁牧。据有关资料显示,传统方式耕作耗水量较大,每生产1斤粮食需要500斤水,为此,开鲁县实行做严格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制度,稳定基本农田面积,严禁大面积开荒开采地下水。该县通过实施禁垦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010年以来,全县规划完成围封禁垦禁牧140万亩,恢复草原生态面积10万亩,造林绿化6万亩,封沙育林3.2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4.6万亩,促进了生态修复与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该林草系统人士表示,“三调”后,存在许多耕地、林地、草地零散分布,相互交织的现象,“我们开玩笑说这种地类图就像二维码一样”。这样既不利于农民耕种,也不利于相关部门管护。按照“三调”技术规程400平方米一个单元,最小的草原可能就不到一亩地,周边可能都是耕地,也可能草地中间包夹一块耕地,那么农民要进入耕地耕种,势必会对草地产生不利影响。

前述自然资源系统人士表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地类分布,他们会考虑在国土空间规划时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在总数据不变的情况下,使之更合理化。对于新增耕地衍生出的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问题,会考虑在2026年第三轮土地承包延期时,通过合理回收,二次发包的方式来解决。

该人士引述开鲁县一位主要领导的观点称,“开鲁县被确定为新增耕地高效利用试点县,这不仅仅是试点,更是一场新的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