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人之困,当一个人的小肠只剩30厘米
患儿日常排出入量明细。图源:受访者宋荔提供
正是因为这样,小智在生活中任何一点细微的进步,更显得弥足珍贵。
经历了半年左右的家庭护理,小智的静脉营养治疗从每天16小时减少至13小时。3个小时的缩短,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治疗来说,已经是前进了巨大的一步。
“出院以后,小智的心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新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语言表达能力也突飞猛进。”宋荔告诉时代财经,小智的这些变化让全家人由衷地感到开心,“孩子在变好”。
创新药来了,
患者困在百万费用里
“我常常和我家小朋友开玩笑说,你就属于盲盒中的隐藏款。”短肠综合征患儿家属韩冰告诉时代财经,当家里的小朋友跟她提起疾病时,她就会这样回答。
短肠综合征乃至罕见病都是这样的“隐藏款”,一不小心就抽中了。
抽中之后,不能正常进食只是他们要面临的第一道坎,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就医、治疗、金钱以及求学等问题。只是,这些问题存在于当下,但解决的办法却在远方。
尤其是在治疗方面,直到今年2月武田制药替度格鲁肽推出之前,在中国尚未有一款创新药能够救治短肠综合征患者。但这款药物的推出也不意味着短肠综合征患者就有药可医,并解决了生存质量问题。
患者首先在价格上就被困住了。“使用肠内肠外营养时,我粗略估计过费用,一个月3000元,一年大概4万元,再加上一些住院杂七杂八的费用,每一年的花销大概5万~6万元。”韩冰告诉时代财经,在北京,两个人都上班,尚能支撑这笔费用。但创新药一年的费用超过百万元,全自费购药,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毫无可能,除非进了医保,才有希望。
去年9月,短肠综合征被正式纳入《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0种罕见病治疗药品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名单。但作为新上市的药物,替度格鲁肽要上医保谈判桌仍需时间,而最终能否进医保也要视各方的博弈情况而定。
多位受访患者家属也对时代财经表示,新药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用不起的问题,还有能不能用的问题,不是每一个患者都适合用创新药,用上了创新药,肠内外支持营养到底能减少多少,如果不能减少使用,生存质量的提高就无从谈起。
“我们去询问了这一款创新药,医生告诉我们小智的肠子短,如果有钱的话可以试试。”宋荔对时代财经表示,他们对效果、价格做了评估,评估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只能暂时放弃使用。
但在王剑看来,替度格鲁肽的国内上市是激励人心的。“尤其是在成人短肠病方面,目前通过营养、外科整形等手段进行肠道康复治疗空间有限,迫切需在药物治疗领域获得突破来打破这种沉寂。”王剑对时代财经说。
好消息接踵而至。今年4月,惠厦保(2024版)和沪惠保(2024版)国内特定药品目录相继纳入替度格鲁肽,这意味患者的用药负担有望被大大减轻。
短肠综合征患者组织“肠康荟SBS患者关爱中心”负责人对时代财经表示,替度格鲁肽的上市给患者带来了希望,由于药品暂时未能纳入医保,地方患者正在翘首以盼,希望当地的惠民保可以纳入替度格鲁肽,让更多患者有使用的希望。该负责人也呼吁,期待社会各界携手,以惠民保、慈善救助等多层次保障的方式让患者有药治、用得起。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周辉、宋荔、韩冰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