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应对致病微生物挑战,感染病学科发展不允许再被忽视
感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重大挑战。当下,诸如登革热、猴痘、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如何面对这些感染性疾病带来的挑战?又该如何构建一套完备的传染病临床诊治体系?
2024年4月19-25日,第二届东方国际感染病学术周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合作论坛在上海召开。临床、科研、流行病学等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国际和国内感染病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探索感染学科新发展格局。
作为此次大会主席,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感染性疾病的挑战,并未随着新冠疫情转段进入地方性流行而减弱,当前,中国的传染病救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大会中,首次出版《2024感染性疾病前沿进展与展望》报告,这一报告集合感染科、流行病学等领域专家的智慧,就近期全球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前沿进展进行盘点以及提出应对措施。
大会主席张文宏发言。
建立覆盖全国的流行病监控与应对体系
“随着新冠疫情从大流行转段进入了地方性流行,我们与微生物界的斗争,似乎再次进入了静默期。但是,要应对仍在虎视眈眈的致病微生物挑战,感染病学科的发展不允许再被忽视而进入静默阶段。”张文宏特别强调了感染病学科的重要性,他认为,“感染病学科是应对微生物界向人类挑战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应对大流行与传染病常态化流行以及各类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负责学科,在大流行后反而因为看到未来的挑战而更具紧迫感。”
张文宏同时表示,当前,全球疫情防控体系需要从局部修补专项系统性变革,整合医学、公共卫生、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的力量,只有通过全国以及国际协同,并进行系统性的变革与能力提升,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从而避免全球新的疾病大流行的发生。
此外,张文宏也看到,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于感染性疾病控制带来的利好,“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未来都将广泛应用于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中,提高救治效率和准确性。”
目前,张文宏所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成立以来,已经建立了应对感染性疾病大流行的临床流行病监控与应对体系,并已构建覆盖全国7大行政区域内的100多家医疗机构的感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网络平台。
而基于超大型城市上海建立的一套传染病临床诊治体系(简称上海IDC网络体系)也正在不断建设之中。“这一体系将明确不同级别的诊治中心的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细化各诊疗中心的职责和任务,制定高效协作的方案,形成分级转诊、协同救治、人才培养等全领域的流程化、一体化的运作体系。”张文宏说。
此外,上海IDC网络体系也将打造多学科协同的多级会诊机制,建成覆盖感染科、重症科、呼吸科、儿科、中医等多学科的上海市传染病救治专家库。同时,还构建了应急协作网络,制定各专科医疗机构的紧急联络机制方案,建立“平战结合”的临床研究平台,在常态化开展针对感染病重要科学问题临床研究的同时,具备对新发重大传染病迅速启动实施多中心、高质量创新药物和疫苗验证临床研究的快速响应能力,未来几年内将进一步拓展这一平台的网络覆盖度、完善机制。
此外,张文宏也表示,上海IDC网络体系将会组建一支完备的传染病救治队伍,整体队伍具备年龄梯队合理、战备力量与预备力量结合、能处置多学科复杂问题、可区域内独立运作、也可全市协同作战的特点。同时,各诊治中心内均组建了固定的多学科协同救治专家组、应急专家库及应急救治队伍,可以实现各个区域内有一支处置区域内疫情的专家队伍和实战队伍,能够在重大疫情时作出迅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