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如何重塑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胡鑫】

“印太”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已随着美国印太战略实施和地区联盟体系的演变而逐渐显化。

近年来,美国在印太地区通过“小多边主义”对华实施战略遏制、构筑对华围堵圈,已成为其外交战略主轴。随着不断的实质化与丰富化,美国印太“小多边”联盟体系持续整合与延伸,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强化联盟体系结构、密织联盟网络。

当地时间4月11日,美日菲首次三边峰会在华盛顿召开,旨在加强三方海上合作并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为美国拼凑遏堵中国的“小多边”联盟体系补齐了重要的一块拼图,重铸所谓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同时也标志着印太地区以美国为核心、以四边安全机制为重点,以多组相互嵌套的“小多边”机制为补充的网络化和整合化的地区安全架构日趋成型。

2024年4月7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四国海军首次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图自美国第七舰队“X”平台

2024年4月7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四国海军首次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图自美国第七舰队“X”平台

美国如何管理联盟体系,是一大挑战

随着美国印太联盟体系的发展演变,相关的管理问题与挑战也在同步显现。

一方面,美国对小多边机制的推动,使得原本以美国为中心的双边同盟体系中掩盖的盟国间的矛盾与分歧逐渐显现,而这些既有的矛盾可能会影响整合效果。例如,日韩之间因历史地理等问题存在巨大争议和分歧,进而阻碍了美日韩三边机制的深化。

另一方面,美国对盟国和伙伴国的远近关系会更加凸显,一定程度上减弱盟友对美国盟主的战略粘性,增大了离心力。在美国推动的印太联盟体系中,根据各国与美国关系的亲疏远近,形成了四个层次嵌套的同心圆体系。核心为美国,向外依次为:第一层级重要的战略盟国日本;第二层级为澳大利亚、印度、韩国和菲律宾;第三层级为泰国、新西兰;第四层级为伙伴国和准同盟关系的新加坡、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等。远近亲疏关系立现,引起盟国和伙伴国心理上的不平衡,增加联盟体系内成员的“安全焦虑”,进而影响与美国的双边战略互信基础。

当下,美国的印太联盟体系仍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紧密跟踪其演变的趋势与特点对于我们能否做出合理战略预判和应对至关重要。

中国的南海政策是体现我们如何运用实力,构建和平稳定地区秩序的指标和窗口,也是检验周边政策新理念、新安全观、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重要平台,需要我们保持大局观和足够的战略耐心。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持续在地区内发挥正向作用和影响力,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本地区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以合作对抗冲突、以包容对抗排他,逐步消解美印太联盟体系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