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这次轮到中国了!


“中国冲击2.0”?

唯有拥有足够的产能,才能改变世界。

美国财长耶伦访华期间,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定义为“产能过剩”,认为这对美国构成威胁。本文认为,这并非西方首次渲染中国的“经济战”,类似的认知战旨在抹黑中国的经济崛起。面对西方的指责,中国官方予以有力回应,但政策研究和学界的反应显得软弱无力。

作者强调要跳出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思维,从政治角度审视问题的本质。历史表明,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倡导自由贸易,而后发国家则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如今,中国凭借制造业优势引领全球化,自然会受到美国等国的遏制。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中国需要保持定力,以开放促进共赢,承担大国责任。

01 到底是谁没有读好经济学?

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主题之一是和中国讨论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在中美经济关系上,美国认为,拜登政府现在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如何解决中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出口对美国正在耗费数万亿美元发展的行业所构成的威胁。

实际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策研究界和媒体大肆渲染所谓的中国向世界发动的“经济战”。这场认知战的目的是要使人们相信中国因为内部经济萎靡不振,为扭转经济前景,正将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销往全球;并且中国企业为海量过剩产品寻找海外市场是在中国政府引导的廉价贷款支撑下进行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发文将此视为是“中国冲击2.0”,是继20多年前中国冲击全球制造业之后又一次规模数以兆美元计的考验。

无论是“产能过剩”还是“经济战”,本质上,都是西方近年对华经济认知战的一部分。可以预计,西方今后类似这样的“中国叙事”会不断产生。中国当然不能也不应该接受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说法。李强总理在和耶伦北京会面时就对美方的观点予以反驳,表示,应该从“市场角度”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出口激增是由全球需求推动的。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访问巴黎期间也回应了美方的观点表示,“美国和欧洲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指责是毫无根据的”。王文涛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创新和供应链,而不是中国政府的补贴。总理这里强调的是市场因素,因为在市场条件下,供需平衡,不会产生“产能过剩”;如果有“产能过剩”的现象,那也是暂时的。王文涛部长所强调的则是中国新能源领域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图片

2024年,在埃塞俄比亚杜凯姆市的东方工业园,工人在东方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作(图源:新华社)

在国际层面,中国绝对不能学美国,一旦遇到外部压力,就搞起贸易保护主义。相反,中国要承担起大国的责任,通过高水平开放来实现共赢。今天,对越来越多的国家来说,中国本身的开放就是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最有效的“国际公共品”。

没有产能,就不能改变世界。一个拥有足够改变世界的产能的中国有助于塑造出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和公平的世界经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