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科科员眼中的规培制度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好的规培教育
什么是好的规培教育?
先后两次参与规培的庄强认为这一制度正在一步步被完善。首次参与规培的2012年,当时他参加规培的医院并没有设立规培科,且福建省的规培不设出科考试,在最后结业考试时,一道呼吸危机重症抢救的题目难倒了当届一半以上的规培生,甚至当时已经考上博士的学生因此无法入学。第二次规培已是近十年后,出科考、评教体系都在完善之中。
在规培科工作多年的沈芳也有同感,关于规培生的轮转制度越来越明确。2014年8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仅对规培生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年限和方式进行了简单的说明。而在中国医师协会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22年版)》中,长达445页的文件对医院内每个科室的轮转时间、轮转目的、基本要求、技能掌握等方面都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
规培制度推行至今已有十年,依然只是远大征程的“第一步”。不断完善的背后,亟待优化的方面还有很多。
在庄强看来,规培制度最终的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还是“太应试了”。规培期间,他结束白天医院的工作,晚上还要看教材备考。“每天都像高考一样,天天看书,下了夜班还在看。”在他眼里,能否拿到规培证和规培三年的表现关系并不大,重要的是通过所有的考试,并且在最后的理论结业考试中拿到400分以上。而这所需的400分中,还有和临床实践无关的内容,需要额外划出大量时间投入复习。备考结业考的一年,庄强心力交瘁。
沈芳提到,很多科室主任会向她投诉称规培生不听话,但沈芳认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现在最年轻的规培生都已经25岁左右了,有的已结婚生子,不应该被当成学生一样看待。
沈芳更注重和他们像朋友一样沟通和聊天,而不是用命令式的语气来指挥他们,“我也没比他们大多少,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必要上纲上线,还是要更多照顾他们的情绪”。每当碰到规培生找她办事,沈芳尽量只让他们跑一次。
而对于规培身份的“边缘感”和规培工作的“获得感”,陆乐乐在正式成为医生后有了另一种看法。规培时她在老年科,面对的是长期卧床的老人,病情变化极为缓慢,但是科室老师曾要求陆乐乐,哪怕老人的病情无变化,也不应该在病历上使用相同的表达。“医疗文书是你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佐证,至少证明你到床边看过患者。”
临床工作几年后,陆乐乐渐渐理解了老师的用意,“写好病历,就能避免很多医疗官司上的麻烦。比如病人说他没有过敏,许多人就直接陈述为无过敏史,但是标准写法是‘否认过敏史’。”
“十年并不算久,就像产品一样,需要不断迭代升级。”沈芳坦言,如今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完善这一制度。
工作时,沈芳很能理解专硕规培生的辛苦。学生们只要不被抓到诸如上班打卡等纪律问题,其他的问题沈芳都会帮着解决。
沈芳所在的医院,专硕规培生一般是5月份结业,已经离职的沈芳依然牵挂着她的那些学生,“现在都快四月中旬了,最后一个月他们还要结业考试,肯定还有一些‘小拖拉’,毕业论文还没弄好呢”。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