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安徽第三城,要全面融入南京了


“住在马鞍山,工作在南京”

曾经的安徽第三城,要全面融入南京了。

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出台《关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下称《若干举措》),引发广泛关注。

《若干举措》提出的对接内容包括干部能力提升、产业协同、科创人才、规划对接和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六个方面,共计26项举措。

对于马鞍山最新动作,当地媒体指出,“全面”是一个重要关键词。据了解,《若干举措》不仅在产业协同、科创人才、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方面要推进深入合作,而且每年还要选派若干年轻干部赴南京“跟班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举措》还提到,“将融入对接南京工作情况纳入市委年度考核和月度考核”。马鞍山融入南京的诚意和决心,可见一斑。

很长时间以来,地处苏皖交界地带,北西南三面被安徽“包围”的南京,被广大网友戏称为“徽京”。马鞍山官宣全面融入南京的举动,自然又一次让不少人产生遐想。

那么,马鞍山为何要全面融入南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

南京都市圈示意图。图片来源:南京市发改委

南京都市圈示意图。图片来源:南京市发改委

作为南京、合肥都市圈“双圈城市”,马鞍山与南京距离更近,从马鞍山乘高铁到南京南站仅17分钟,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40多分钟,陆路与南京有10条快速通道互联互通。

正在建设的宁马城际铁路(南京S2号地铁线)计划2024年实现“桥通”“轨通”,2025年具备试运营条件、开始试运营。项目建成后,马鞍山和南京两市中心城区之间,可通过地铁实现30分钟直接通达。

而根据《马鞍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除了宁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未来将在和县、市区、博望三个方向实现和南京的轨道交通对接。

事实上,近年来“住在马鞍山,工作在南京”,已成为当地不少人的日常。据悉,自2017年马鞍山开通到南京的“早七点”高铁,已经成为不少上班族跨城通勤的“班车”。

马鞍山交通运输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每日从马鞍山东站往来南京的客流约1.2万人次,通过宁马高速往返宁马的车辆约2万辆次。同时,南京大数据平台显示,每天到宁离宁的人数排名中,马鞍山位居前列。

马鞍山的区位条件,无疑为其全面融入南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马鞍山离合肥很远,离南京很近,这是当地人经常讲的。”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马鞍山和南京的融合是有历史传统的,从区域经济发展上看,马鞍山全面融入南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

双向奔赴

“马鞍山离南京太近了,加上南京又是省会城市,能不亲近吗?”马鞍山正式官宣“全面融入南京”后,一位当地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如是说。要知道,当地不少人可能没有去过省会合肥,但南京却是他们常来常往的城市。

事实上,全面融入南京并非马鞍山的一厢情愿。作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马鞍山和南京的联系一直非常紧密。

回溯历史,1986年,马鞍山即加入南京都市圈的前身“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

2000年,江苏省提出打造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南京都市圈”。次年3月,江苏省内南京、镇江、扬州,以及安徽马鞍山、芜湖、滁州六城就共建南京都市圈达成共识。之后,江苏省发布了《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

2007年之后,每年一届的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都会按时召开,“区域经济联合体”成为都市圈的发展目标。都市圈成员城市从交通、物流、金融、市场、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

从2013年开始,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升格为党政联席会议,为都市圈各城市的交流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成为中国首个跨省都市圈,覆盖苏皖两省多个城市,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以及溧阳市和常州市金坛区。

据报道,由于地缘上的接近,为了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和对接长三角区域,马鞍山一方面保持了钢铁主业的优势,另一方面积极拓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全方位承接苏浙沪的产业转移。

2021年,马鞍山甚至特别成立一个新区——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我们的省外投资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来自沪苏浙,而其中一半是由南京贡献的。”

2023年12月,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足见马鞍山与南京联系之紧密。会议强调,推动南京都市圈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

可以说,马鞍山不仅见证了南京都市圈的一步步壮大,协同参与的过程中,也享受到都市圈“同城化”的辐射。但马鞍山与南京之间深度合作,显然还有巨大空间。

作为江苏省省会、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2023年GDP为1.74万亿元,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牛凤瑞提到,南京经济体量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科教文卫资源也具有优势,经济辐射范围除了江苏省内,也包括马鞍山等省外毗邻城市。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单打独斗早已不是城市发展的最优选择,“借力”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马鞍山主动融入南京的最为现实和直接的原因。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马鞍山拥有毗邻南京的天然优势,资源互补、协同发展有助于马鞍山完善自身产业结构,实现破局。

普遍认为,随着马鞍山宣布全面融入南京,并出台一系列细化对接政策,原本就联系紧密的两座城市,深度融合的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

在业内专家看来,马鞍山全面融入南京是一场“双向奔赴”。曾刚提到,马鞍山以钢铁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怎样更好地与南京优质的科创资源进行对接合作,让自身的产业发展获得更好的科技支撑,进而推动自身的产业升级,非常重要。

“反过来,如何让自身的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扩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范围,进而升级南京的科技服务业,是南京需要直面的问题。”他说。在他看来,通过与包括马鞍山在内的都市圈内成员城市展开深度合作,建立更好的产业合作关系,能为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服务业的升级创造有利条件,“这对南京也是有好处的”。

曾刚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南京最近几年比较尴尬,山东济南跟莱芜合并以后,南京成为中国首位度最低的省会城市,所以南京现在极力想要提升城市首位度,甚至有声音说能不能把镇江全域或者一部分并入到南京。

曾刚表示,“调整行政边界,国务院是严格把关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说,在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动跨区域合作,比原来简单的扩容,更加长远,更加重要。

如此一来,如何破除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就十分关键。

此前,一份解析南京都市圈发展情况的研究报告曾指出,“参与南京都市圈的合作发展对马鞍山来说是经济起飞的契机,但是碍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南京对于马鞍山的投资、贸易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制度问题。”

牛凤瑞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鼓励相关城市融入都市圈上,安徽是走到全国前面的,而且有一些大手笔的动作。比如,2023年8月,安徽发布重磅文件宣布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就提到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牛凤瑞说,马鞍山和南京的距离比省内很多城市都要近,但跨省全面融入南京客观上确实也存在一定的行政障碍,这就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消除行政壁垒。

曾刚提到,推动干部之间的交流,是破除行政壁垒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一个手段。他说,推进干部的交流有利于消除隔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有利于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干部的能力和服务质量,《若干举措》明确,市县两级每年选派若干具有专业背景的年轻干部赴南京市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跟班学习,建立“学用转化”工作机制。

在专家看来,马鞍山全面融入南京,轨道交通上的连通非常重要。曾刚说,同城化有很多方面的标志,但从交通方面来讲,轨道交通(地铁)是最直接的,轨道交通连的话,公交系统、结算体系就必须有相应连通,就让双方更加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在曾刚看来,城市之间跨越行政边界的融合发展,还需要构建相应的合作机制,处理好权、责、利的关系。

值得一提,一直以来,网上关于“马鞍山并入南京”的说法从未间断,马鞍山提出全面融入南京之后,这样的声音再度出现。

但正如曾刚提到的,调整行政边界,国务院是严格把关的,更何况涉及跨省合并。就如同南京被戏称“徽京”,“马鞍山并入南京”可预见的未来也只是个笑谈而已。

作者:孙晓波

编辑:蔡如鹏

运营编辑:肖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