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涉及全国20余个省份的环评造假案


靠抄袭半小时就能编一份环评报告,环评师到现场勘察摆样子甚至有的从未出过现场,许多报告编制人员署名为代签……

2023年至今,国内多个省市曝光了环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案例暴露出环评师资质管理松懈、评审专家把关不严、平台预警机制滞后等诸多漏洞。

通常而言,一名环评师编制一份环评报告表需一周时间,环评报告书周期更长,而常某平均每天编制两份,显然不符合常理。但在这起案件中,直到其“编制”的环评报告多达700余份时才被环保部门人工巡查时发现。崔芳建议,环境部门应加强环评信用平台智能化建设,及时监测环评机构业绩异常增长、跨省大量接单等情况,便于各地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环评弄虚作假等行为。

记者了解到,2021年开始,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在全省推行环评师现场质询制度,要求环评文件主要编制人员在提交环评报告后接受详细质询。“一些环评师被问懵了,连项目大致情况都说不清楚。”九江市生态环境局环评科负责人黄凰说,不少只拿“资质费”的环评师在质询过程中露出马脚,该制度有助于推动在环评编制初期就减少环评挂证、造假等行为。

此外,有执法人员认为,环评文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源头性文件,如果源头都错了,项目后续环保做得再好,可能都难以让公众信服,但由于缺少法律规定,基层环保人员不知如何处置这些通过造假获准开工建设的“环评黑户”项目。

基层干部建议,地方环保部门要对“环评黑户”项目“回头看”,尤其要重点关注水利工程等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以及弄虚作假情形恶劣的项目,及时发现、清除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