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查:这件被人称赞“可爱”的青铜器是兵器还是礼器?


苏埠屯M1殉人及遗物分布图。其中红框标出的部分为亚丑钺的出土位置。图片源自《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

苏埠屯M1殉人及遗物分布图。其中红框标出的部分为亚丑钺的出土位置。图片源自《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

山东省民政厅转载的《亚醜钺的前世今生》一文中,专门讨论过钺在古代的用途,并将其概括为兵器说、王权象征说、军事指挥权说和刑具说等几种,其中提到,从广义上说,钺同斧相似,将钺划定为兵器不为过,但是从实际的考古发现来看,相对于其他兵器如戈、矛等,钺的出土量可谓稀少,而且大多只出于贵族墓。由此可见,就算钺是兵器,也不可能是大规模使用的常规兵器,必定还肩负着其他功能。

中国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钺与古代王权的关系不言而喻——甲骨文中的“王”字本像斧钺之形;《太平御览》卷三四一引《字林》曰“钺,王斧也”,更是直接说明了斧钺与王权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钺常常与王同时出现。例如《诗·商颂·长发》中有:“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史记·殷本纪》中有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尚书·牧誓》中有:“王左杖黄钺,右秉白髦以麾。”《左传·昭公十五年》载:“鏚钺……文公受之,抚征东夏。”由此可见,在商周时期,斧钺与王权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上述文献亦显示,商周时期的斧钺与军权间似乎也存在某种联系。这是因为王权的诞生、巩固与发展往往都离不开军事力量的支撑。西北大学考古学系主任钱耀鹏在《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中写道:“斧钺在象征王权的同事,难免还会渗透到王权政治体系的诸多方面。其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就是斧钺仍被作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授予军队统帅。”他以妇好墓举例,称甲骨文中屡见妇好率兵出征的卜辞,而妇好墓中便有两面铸有妇好铭文的青铜大钺,形成印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鹏飞在《钺代表的军权意义的起源与发展》中,对比不同考古学文化中出土的斧钺数量,认为北阴阳营文化可能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以钺象征军事身份,且拥有军事身份的人社会地位也较高的考古学文化,钺的军权象征义在崧泽文化继续发展,在良渚文化达到了新高度。据钱耀鹏研究,夏商周时期,斧钺通常出自大中型墓葬,数量较新时期时代晚期更少。至秦汉,有无斧钺仍是高级官吏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可见,从新时代石器时代起,至秦汉,斧钺的有无亦即能否使用斧钺,都与当事人的身份有关联。

此外,由于钺和王权的相关性,斧钺在朝政和礼仪活动中同样具有意义,这从《周礼》《逸周书》《礼记》《汉书》《后汉书》等诸多文献记载中可见一斑。

钱耀鹏指出,斧钺作为王权的象征,不仅仅限于中国古代。例如,两河流域苏美尔王朝初期,便发现有金斧出自王室墓地,似是王权象征或礼仪用品。在特洛伊遗址的第二层,亦出土有四件由绿松石等制成的前端为斧,后端为锤的王斧,象征着王权。

综上所述,钺在中国古代,既可能作为战斗武器,也可能作为象征权力的礼仪用斧,二者并不绝然矛盾。钺与王权、军权存在直接关联,这种象征义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均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