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记者会中俄、中美问题挨得近!跟美国唱反调又怎样?


在中国外交工作总体布局的定位中有一句话,“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个定位是观察王毅外长记者会的一个窗口。整场记者会的20余个问题,全部可以准确分拆到这几个类别中。

大国的外长记者会自有其精巧的逻辑、章法和秩序,可以洞见中国外交的理念、责任、担当、功用、效能和成果,这些也构成了这场记者会的关键词。中国人讲究的秩序体现在无数细节安排上,小中见大。

这场记者会涉及的大国关系中,与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是唯二的两个涉及双边关系的问题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记者获得了第二个提问的机会,仅晚于总台康辉的提问,对于俄罗斯的重视可见一斑。作为投桃报李,相信中国记者参加普京记者会时,被点名的机会也会大增。

记者问的是俄中建交75周年,在国际关系全球转型的条件下,如何发掘俄中合作潜力的问题。

王外长说,“中俄打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冷战旧时代的大国关系新范式,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在“三不”基础上,深化友好和全面战略协作,并由此下一个论断:“霸权不得人心,分裂没有前途,大国不应对抗,冷战不能重来”。这是中俄的共识和共同价值。

而中美问题是由美国的彭博社记者提出的,排在所有问题中的第四个,也就是总台央视、“今日俄罗斯”和《人民日报》之后,可见中美关系的热度。

作为两会期间的外长记者会,和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不同,提问顺序大有讲究。中俄和中美两个双边关系问题挨得这么紧,客观上能够更直观对比并感知这两对重要性数一数二的双边关系,存在的温度差、水平差和质量差。

在间隔一个问题之后,提问就立即转到中美关系。彭博社记者问,中美元首会晤后,两国曾达成多项共识,“但美方仍持续对华增加贸易和科技限制,中方认为未来一至两年间,这一趋势是否会有所转变,如何应对?”

王外长对美国发出了“灵魂拷问”,著名的“四连问”, “说一套、做一套,大国的信誉何在?一听到中国二字就紧张焦虑,自信何在?只让自己繁荣,不允许别国正当发展,公理何在?执意垄断价值链高端,只让中国停留在低端,公平何在?”

王外长很客气地在这四个反问前都加了“如果”二字,事实上可以直接省略“如果”,难道美国不是这么做的么,无需假设。王外长的结论是,“美国的挑战在自身,不在中国。如果一门心思打压中国,最终必将害了自己”。同样,这个“如果”也可以去掉,丝毫没有冤枉被点名的这个国家。

中俄、中美问题分别由两家境外媒体的俄罗斯籍和美国籍记者提出,相比于中国记者提出来,更能有效通过他们各自服务的媒体平台得到报道和评论,效果可放大。这也是外长记者会的常规安排。

非常有意思的事,第五个提问的新华社记者,问了一个关于国际秩序的问题,这让王外长有了“补刀”的机会,对美国的评价意犹未尽之际,再从中美对比中让全球媒体深度认识一下美国。

王毅阐释中方的主张时说,“应当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话锋一转,来了一段精彩的“四不许”的评论:“不能再允许个别或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不能再允许以所谓实力地位把国家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再允许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允许有的国家必须在餐桌上、有的国家只能在菜单里”。

在这段评论中,没有点名具体国家,但懂的人都懂,重点敲打的是谁,特别是最后一句的一个“更”字,强调中国绝不认同国际关系中,有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分类。把不同国家分别放在餐桌或菜单里,不就是布林肯前不久的名句么?

那些担心自己成为刀俎下“鱼肉”的国家,听到王外长这句荡气回肠的回应,有一种吃下定心丸的踏实感。因为只有实力、体量能与美国相提并论的国家说出这句话来,才会给有真实感。假设由阿富汗外长反对“餐桌、菜单论”,会被看成是情绪性反应,而不会有真实的力道。所以,跟美国唱反调,关键看谁来唱!该唱的反调不去唱,有在时候会被误以为认可这种论调或不敢唱反调,中国外长唱美国的反调,不会只停留于空气震动,一定会有后续动作跟进,敢唱就敢做。另外,还要看在什么舞台唱,两会中外记者会是声量和能量倍增器。

记者会历时1小时30分钟,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意犹未尽,外长金句迭出,亮点不断。

或许很少有人会用精致、精巧、秩序这样的词来形容一场记者会,但为了有效传递中国声音,我们精心组织一场记者会,比毫无章法的提问,两者效果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