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收了个自杀6次的17岁女孩,家人却坚持要求出院


「这是她第六次自杀了」。

李建国(化名)看着眼前的女孩刘丽(化名)深深叹了一口气。尽管女孩只有 17 岁,但她的体重超过了两百斤。与年龄极不相符的体重,和反复轻生的行径,让李建国对她印象深刻。

上一次在急诊室看到她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右手手腕上用小刀划开了一道口子。这次她选择吃药,或许是害怕命就这样没了,自己拨通 120,又被送到这里。

李建国一边安排着洗胃,一边打开女孩手机,准备拨打家属的电话。

「对不起,你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

「还是跟上次一样。」听到电话那头,李建国只觉得无奈。

刚救活的孩子,又被送到急诊室

李建国是一家东部三甲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对他来说,像刘丽那样把自己置于鬼门关的孩子并不少见。

作为抢救自杀未遂患者的首诊科室,急诊科面对的不只是成年患者。一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回顾性分析[1]表示,2016~2018 年急诊科收治的 217 例自杀患者中未成年(≤18 岁)达到 15.20%。

图 6:《广西百色市 14 家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现状调查》(参考资料[10])

图 6:《广西百色市 14 家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现状调查》(参考资料[10])

「在我们医院急诊科,光内科一天就要接诊两三百例,没有时间去做过多的心理干预,」李建国说道,「心理干预需要长期的接触与沟通,我们在两三天的时间内没办法做到。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矛盾的是,很多综合医院并未开设精神科或心理科,建议转院到精神专科医院接受心理干预治疗则更困难。「急诊转到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一般既往有明确的精神障碍病史,家属也容易配合理解。」钟宝亮提到,「对于以前从未在精神科或心理科诊治过的孩子,家长听到孩子可能有精神疾病问题时候也会难以接受,这也是转诊的一个障碍。」

这种困境下,急诊科医生能做的,除了稳定生命特征,只能口头建议家长去精神科进行后续治疗。

不该隐形的家长

来到急诊室的是伤害自己的孩子,也是受到伤害的家庭。

「曾经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孩子表面上看起来阳光,但拉开衣袖一看,胳膊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小刀划痕。问孩子才知道,母亲因为成绩下滑数落她。见孩子关上门躲在房间里,一时情绪难以自控的母亲,抄起刀往门上砍。听到这些动静,孩子愤怒、害怕又极度无助,用小刀一刀一刀在胳膊上划。」陈静说道。

也许伤害孩子并非父母本意,但带孩子接受治疗时,他们跟医生一样无能为力。

王长远提到张鑫时,还是对孩子喝下农药的真正原因耿耿于怀。他不知道为什么是姐姐最先发现的,也不清楚为什么是姐姐代替了父母跟医生进行交流。

在跟母亲沟通时,王长远得到的回答是「他是个内向的孩子,平时我跟孩子他爸在工地干活,跟他聊得少」。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不了解,距离孩子喝下农药到急诊,已经隔了四五天。

魏冰也想起另一位被父母误会的孩子。「女孩约摸十四五岁,来医院一周前想不开吃了农药,因为凝血障碍引发阴道出血。而孩子的父母以为孩子早恋,就把她带到医院。当时家长和孩子还在吵,父母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始终不愿意回答。」

「她应该自己也没意识到,出血跟农药有关系。父母行不通,我们就找来年纪相近的女医生去沟通,才捕捉到服用农药信息。」

魏冰继续聊道,「急诊科医生能做的很局限。除了抢救上能够扮演专业角色,缓和家属关系,最重要的还是在接诊过程中减少对患者的偏见,尊重每一位病人,共情但不同情。这种治疗过程中,家长不应该缺位。」

回到开头刘丽的故事,李建国拨打她家属的电话,结果都是无人接听。

急诊室要求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理论上没有家属同意,还是可以入院进一步治疗。但是,家人的关心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有时候李建国不知道,治病重要的是医生还是父母。但现在,关心她的似乎只剩下医生与护士。

等了很久,她的舅舅接听了电话,来到医院结清费用后要求第二天出院。李建国很想劝舅舅不要这么快出院,出院去精神专科医院看看。但他知道,舅舅也有自己的孩子,不可能长时间陪刘丽住院,他愿意带刘丽回去,已经尽了人道。

只是,从离开急诊室到回归正常生活的距离,还有很远。

「希望下次见到孩子,不在急诊室。」

致谢:本文经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王长远、武汉市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 钟宝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潘建、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种琦 专业审核

策划:Bddb | 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参考文献:

[1] 胡佳文, 吴先正, 张海霞, & 庞尹虎. (2019). 上海市某三甲医院急诊就诊的自杀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14(11), 3.

[2]刘云飞, 党佳佳, 钟盼亮, 马宁, 师嫡, & 宋逸. (2022). 1990-2019年中国5~24岁人群伤害死亡率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054-003).

[3]刘玉娥, 胡德英, 滕芬, 喻婷, & 冯霞. (2021). 急诊医护人员接诊自杀未遂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56(8), 5.

[4]丁小萍, 胡德英, & 万青. (2019).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对住院病人自杀行为危机管理的调查研究. 护理研究(6), 8.

[5][1] Yarborough, B. J. H. , Ahmedani, B. K. , Boggs, J. M. , Beck, A. , & Simon, G. E. . (2019). Challenges of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of suicide prevention activities across multiple health systems. eGEMs (Generating Evidence & Methods to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7(1).

[6]刘玉娥, 胡德英, 冯霞, 滕芬, & 喻婷. (2020). 自杀未遂急诊患者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的障碍因素.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9), 5.

[7]李振阳, 王皋茂, 何现萍, 高贺, 宋京瑶, & 曾巧羚. (2020).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研究进展.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9(4), 7.

[8] (2019).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31(5), 8.

[9](2009). 卫生部关于印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http://www.nhc.gov.cn/bgt/s9509/200906/1239a65af0d04b64af703e9704cf856e.shtml

[10]农凯, 凌洪奖, 梁慧, 黄瑞勇, 吴江鸿, & 曹杰. (2019). 广西百色市14家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现状调查. 蛇志, 31(1), 3.

[11]Zetterqvist, M. (2015). The DSM-5 diagnosi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disorder: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9(1),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