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课题组一篇雄文,预言今年中国经济的重大转向


✪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

(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李稻葵

课题组成员:厉克奥博、李冰、陆琳、郭美新、吴舒钰、黄张凯、龙少波、陈大鹏、冯明、伏霖、徐翔、石锦建、金星晔、张驰、张鹤、郎昆、侯韫韬、李璐佳、王子航、陈香、李雅萍、宋嘉宝、戴君屹

本文主要执笔人:厉克奥博李冰、郭美新、陆琳、吴舒钰

【导读】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宏观治理思路,为中国经济政策调整指明方向。那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究竟如何?2024年的经济政策将出现哪些方向性的重大调整?

本文首先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但当前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尤其体现在:(1)消费者信心和企业景气程度不足、内需相对疲软;(2)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能力显疲态,部分吸纳灵活就业的蓄水池行业趋于饱和。

本文认为,经济增速下行趋势在疫情前就已形成。最近十年来,国家治理思路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培训、互联网反垄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市场等领域取得较大成就,但也产生一定的收缩效应。基层官员发展经济的动力有所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释放。国内经济和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者和企业家对经济的预期更为保守。

对此,本文指出,国家的经济思路应从“防过热”转向“防过冷”。政府应重点分析房地产、地方债、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消费信心、城镇化和国际环境这七个领域的问题。2024年尤其需要关注房地产风险扩大、民营企业信心不足、西方大国选举导致不确定性上升等风险。若能妥善应对这三大风险,则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中止增速下滑趋势,资本市场也将见底回升。

稳中求进 以进促稳 先立后破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展望

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会议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宏观治理新思路,为中国经济政策调整指明了新方向。其中,“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2024年经济工作方向性的重大调整。

本文对这一方向性调整提供了现实依据和落地方向,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但当前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且经济增速的下滑趋势在疫情前就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结合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2024年经济政策新思路和经济工作重点进行了分析。接着具体讨论了房地产、地方债、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消费信心、城镇化和国际环境这七个领域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指出了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三大风险,并对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不容错判。然而,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且在疫情前就已经出现经济增速逐年下滑的趋势。这一现象值得高度关注。通过“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可重振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速恢复至接近潜在增速水平。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巨大,不容错判

一个经济体的增长潜力主要取决于其潜在的需求和生产能力(即供给)两个方面。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和潜在供给。

从需求端来看,城镇化和居民收入提高将持续带动需求释放。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则仅为45.4%,这表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仍常住农村,另有约2.5亿人虽常住城镇但并未获得城镇户口,未能获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因此,未来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仍存在较大空间,这将带来进一步的需求增长。此外,中国居民的整体收入仍处于偏低的水平,全国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中位数不足3000元,与较高的教育普及水平并不匹配,居民收入的提高也将贡献新的潜在需求。

从供给端来看,中国的高储蓄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水平均预示着较高的供给增长潜力。中国居民拥有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居民的储蓄偏好,国民储蓄率常年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高储蓄率为化解历史呆账坏账、进行可持续的资本投资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中国的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全球第一;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理工科人才,普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生中理工类占比达到40%,超过美国等发达经济体。

尽管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着生育率低迷、人口总量见顶的问题,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将减少,但事实上,决定劳动力供给的是人力资源总量而非人口总量。目前中国的人均寿命已达到78岁,拥有1.4亿“健康活跃”的老年人(以年龄60—70岁为标准),受教育年限持续增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4%和57.8%。将健康和教育水平综合纳入计算后,可以发现,中国的人口总量虽然见顶,但人力资源总量仍在上升,为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增长提供了空间。

因此,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是本文后续论述的前提。关于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潜力的量化测算,一些学者曾给出过不尽相同的结果(见表1)。总体来说,这些测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如下:2021—2025年约为5.81%,2026—2030年约为5.31%,2031—2035年约为4.77%。

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不能只是国际环境的被动接受者,而应积极主动管理国际环境。2024年是“超级选举年”,是历史上举行选举最多的一年,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举行大选,政治环境可能面临更多动荡,需注意和预防大选浪潮裹挟而来的风险。

中国应理清各国国内不同群体关系,增强与关键决策者和工商群体的有效沟通。比如,在与中国“脱钩”问题上,虽然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对华强硬政策上取得共识,但美国产业界、科技界、金融界和军方等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别;同时,中美双方在不同领域中竞争和合作机会也存在较大差异。2023年11月15日的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在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全球治理、军事安全等领域达成20多项共识,未来仍有在更多领域寻求共识与合作的可能。

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

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最大看点在于宏观经济政策能否克服惯性,高效落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主基调,接下来需要拆解成各级政府以及各个行业管理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理顺政府行为的激励机制,尽快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024年需要重点关注如下风险:第一,充分应对房地产下行风险的政策出台不够及时,导致房地产行业风险有向金融等领域扩散的趋势。第二,民营企业信心不足,民间投资持续下滑。2023年民间投资出现负增长,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时逆转这一趋势,避免民间投资增长停滞引发的风险。坚决防止国内民营经济活力的下降,着力解决民营企业信心不足、政策及制度约束问题。第三,西方大国大选期间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增大。

如果这三大风险可以有效应对,则中国经济有望扭转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增速下行的趋势。我们对2024年有如下六个判断:

第一,2024年经济增速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中止增速下滑的趋势。

应当注意的是,尽管预计2024年与2023年增速接近,但是由于基数不同,2024年经济实际运行强度将显著高于2023年。

第二,房地产市场回归市场化,年末有望实现稳定。

在保交楼政策的托底下,居民购房信心企稳,房地产市场一系列限购、限贷、限售、限降措施将逐步退出,商品房市场逐步呈现市场化特征,一线城市需求加快释放。与此同时,政府将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各种措施合力之下,房地产投资负增长的趋势将显著改善。

第三,地方债务违约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政府负债规模总体安全,在中央出台一揽子化债方案的背景下,地方债务背后的负债主体错配、期限错配的问题将得到改善,支持地方政府化债的特别国债将持续发行,同时不良资产处置等相关机制有望逐步建立,地方债的融资利率将逐步下降,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的投资强度上升。

当前,中央密集出台了若干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不仅提振了民营经济信心,而且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绿灯”行业,例如能源安全、低碳转型、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大幅减轻了民营企业的顾虑。

第五,欧美加息周期结束,人民币汇率稳中有进,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成为外贸稳定器。

在全球贸易收缩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对发达经济体贸易的收缩将被对“一带一路”国家和拉美国家的贸易增长有效对冲,国际贸易新格局有望形成。

第六,资本市场见底回升。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低位,从长期来看已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随着各种风险的化解,国内投资者及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将逐渐恢复,相比全球估值,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洼地将被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