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文旅局长“整活”,还需做什么?
2024年1月15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文旅局长彭振华和魅力湘西艺术团成员身披“稻草”,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齐跳科目三。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的文旅部门自己下场造势,从“蹭流量”的角度算是抓住了机会,但由此带来的关注流量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旅成绩,真正让线上的网友点赞变为线下的游客买单,依然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如有专家就指出,“一些省市本身冬季旅游产品比较缺乏,在宣传中直接用夏季旅游产品做填充,导致自媒体营销虽然声浪很大,但是并不能激起人们的奔赴欲望”,最后可能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所以,相对于赚一波线上人气,甚至满足本地网友的“虚荣心”,如何把线上流量变成线下客流,是更值得摸索的事。
更重要的是,营销声势还是要与真实的旅游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消费环境等相匹配。比如,日前有网友调侃新疆文旅部门遭遇了本地网友“背刺”。因为面对文旅部门开展的视频营销,不少新疆网友却集中吐槽当地“物价贵”。一边是文旅部门的借势推销,一边却是“自家人”不留情面的“批评”,这一状况其实在不少地方都一定程度存在。这背后代表的实际是“本地人”对旅游市场的更高期待。同时也说明一件事,即文旅部门在推介旅游市场时,首先还是得对本地旅游消费环境和服务质量有客观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改善,避免出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困境。
在消费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各地在发展文旅消费上开始出现“卷”和“拼”的意识,应该为社会所乐见。但如何拼、如何卷,很重要。至少它不应该被完全等同于蹭一时的热点,凑一时的热闹,而还是得潜心打磨旅游产品、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多一点“长期主义”的投入和耐心。事实上,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哈尔滨文旅部门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在这次火爆之前,当地已经做了一年的准备。比如,在2023年1月,也就是疫情防控措施全面解除后不久,哈尔滨就开展了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和冬季的冰雪旅游“百日行动”。由此也可以看出,尽管“泼天富贵”的降临有一定偶然性,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个规律并未过时。
因此,面对“别的城”突然被漫天流量“砸”中,各地尽管可以凑个热闹,顺势为自己推销一把,但还是要呼唤一种“默默努力”的务实之风,倡导更多地方以“平常心”回归到旅游产品的打造,旅游消费环境的持续改善中去。或许,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承接“泼天富贵”的机会,但一旦它来了,至少要接得住。这才是各地要思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