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源于浪漫
(使用F16战斗机的美国空军雷鸟飞行表演队,图片来源bing)
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是需要创新思维的。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更需要发散思维,去拓展科学理论的边界与可能性,而技术的创新往往还是相对有章可循,是在现有科学理论的范围之内的。科学是思想自由的结果。鼓励创新是有社会基础的。
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也许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大型帝国更在乎社会稳定,所以更崇尚思想的保守,而不是个性与创新。
欧洲没有形成长久统一的大帝国,中国从秦朝开始之后较长的时间都处于统一的阶段,地域辽阔,但古代交通信息不变,皇帝实际也管不了太远,只能靠各基层地方自行管理,所以一种良民的价值观特别受统治者推崇。大家若都能自我约束、乖乖听话,身在都城的皇帝就能省心,否则那个年代交通通信不便,皇帝很难有效掌控和管理遥远的地方。儒家思想也正符合皇帝的这种期待。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和科技最发达的时期,最具浪漫主义的时期,往往是中央统治权力比较弱的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和民国时期。
西方文明直接源于古希腊文明。希腊土地贫瘠只能依靠商业,商人都是依靠自己的个人主义者,所以社会亲情关系让位于个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商品的交换与你是男女老少关系不大,只要有钱或有物。
欧洲的航海与贸易淡化了血缘关系时,中国的农耕文化在强化血缘关系。有了土地这份“不动产”,人们就不可能四处迁徙,土地也就逐代继承,如此老年人自然比年轻人更有地位,家族观念变得非常重要。这也就更容易把社会理解成一个有机整体,强调每个人都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是一颗螺丝钉,互相依赖依存,从而形成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崇尚自由,集体主义崇尚仁爱。仁爱其实是一种人际关系准则,自由代表独立与创新,这与科学精神的开拓创新相一致。集体主义不鼓励开拓创新,更鼓励服从,要更多的考虑整体利益,而非个人自己。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各有优势利弊,偏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或将是灾难性的,关键是在何处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