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第四大省,忙着建大学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280081
去年初,浙江“新春第一会”提出,要抢占“双一流196工程”等新赛道;去年8月,又高规格召开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并出台《关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和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其中,建设高水平大学,“积极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正是重要突破口。
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湖大学建设高水平新型大学,支持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
省内各地的热情也逐渐显现。如去年10月,《温州市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提出:
到2027年,力争2所高校入选浙江省“双一流196工程”院校,2所以上高校入选下一轮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实现国家“双一流”高校、职业本科院校零的突破,高校毕业生留温率达到43%以上,温州作为浙江省三大高等教育中心之一的地位更加稳固。
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相比广州拥有与港澳合作办学的优势,在外界看来,浙江要加快打破优质高教资源布局不平衡格局,一方面依赖于杭州高水平大学对其他地市的辐射,另一方面则要依靠当地社会资本和企业家情怀建设小而精的新型大学。
如浙江点名支持筹建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就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省市共同建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按照规划,该校充分考虑到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的产业结构特点,将聚焦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能源等领域发力。
从更大视野来看,作为东部经济大省,在高质量发展大局下,浙江要“真正挑起大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创新资源和高素质人才支撑必不可少。
就在昨日,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专门到浙江省教育厅调研,强调要强化教育质量就是核心竞争力、人才增量就是发展新红利、科技变量就是变革新赛道的理念,率先走出一条“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贯通新路径。
换句话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正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赋能点。随着“棋子”一一落下,浙江高教能否成功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