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浪费的15300个医院预约号


挂号又爽约的行为,让本就稀缺的医疗资源又出现浪费

文|赵天宇

编|王小

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卫健委在2012年就已经提出,希望患者平均爽约率≤10%,为此,医院要向患者告知爽约的约定,以降低患者的爽约率,并且推行分时段预约,引导错锋就医,减少等候时间,努力缩短预约时间与实际就诊时间的间隔。

预约挂号在国内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平台预约,一种是医院的小程序或App直接挂号。医院和平台也有自己的“爽约名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的血管外科门诊,会在114预约挂号平台上直接提醒,“如不能按时就诊请提前取消”,爽约三次将会在3个月内不能再预约挂号。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预约的患者需按时去医院挂号,超时则失效,并记录一次爽约,三个月内累计三次爽约的患者列入“违约名单”,90天内不能预约挂号。

台湾的预约诊疗发展比较早。如长庚医院提供24小时预约挂号服务,预约号源是就诊当天及就诊的前四周,患者通过多种方式最早可提前一个月进行预约。一旦患者预约挂号后不能来医院看病,可在一小时前电话取消;若有患者3个月内有三次未到诊记录,就会失去电话或网络预约挂号的便利,必须到柜台挂号。

那些有挂号业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其实也不喜欢患者挂上了号又爽约的行为。

微医回应财经·大健康,通过该平台挂的号,微医可以知道患者是否到院就医;提前至少一天在线取消挂号,不算爽约;超过取消时间,比如一个月爽约三次,会影响患者在微医平台的再挂号。至于挂号规则,基本上和医院保持一致。

疫情之下,为了降低医院内的感染风险,预约挂号前所未有的得到普及,爽约也成为治理对象。

包头市卫健委要求,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从2021年8月9日起,除了急诊、发热门诊,所有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全面实行预约诊疗,取消现场挂号,并且加强爽约行为的管理。

与医院这台持续运转着的庞然大物相比,患者赶来看病,有的千里迢迢,更显得天然弱势。下力气治理爽约是不是合理?

“我更理解患者,没人愿意没事经常挂号。”一位曾从事医疗信息化的管理者告诉财经·大健康,医院是一个遵循规则流程的地方,然而患者更多的是人命大于天,在患病那一刻就寄托于医院了,感情大于理性,这样双方就会互撞。

也有从业者认为,爽约拉黑的规则是合理的,毕竟一般的患者应该不会三番五次的挂医院的号,又次次爽约不来。

No.3

匹配,是个难题

挂号时间长、缴费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就诊时间短——这是医院长期被诟病的问题,被概括为“三长一短”。

尤其是“挂知名专家号太难了”,一位互联网医疗从业者观察到,很多患者会先去抢一个普通、或不太知名的专家号挂上,然后再去抢知名的专家号,如果抢到了,有时候普通号就忘退了,属于就医习惯问题。

上述医院信息化建设从业者认为,医生、患者之间不匹配的矛盾,其实很难协调。毕竟专家资源稀缺,他们一天可以接诊的患者数量很有限。

在香港,医患之间有严格的分级诊疗和预约诊疗制度,患者并不是直接去挂大专家号。患者需要先找全科医生做初诊,然后根据病情,由初诊医生清晰表述其转诊目的后,患者才能拿着转诊单,去到公立或私立医院的对应专科,登记候诊。

一些城市已经在想方设法提醒患者,以减少失约情况发生。

北京市卫健委和北京医院管理局建立的“京医通”微信服务平台,有20多家市属医院入驻,患者挂号后,在就诊前一天,平台会推送提示,以提醒患者按时就医。在这一平台,预约就要支付挂号费,退号需至少提前一天,就诊当天不能线上退号,只能到医院窗口退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研究者发现,2018年该平台上的爽约率比上一年下降了近40%。

北京114预约挂号平台,会在就诊前一周时,给患者发来短信,提示具体时段,并提醒如有变化需及时取消挂号,以免爽约影响今后的预约。

上述医院信息化建设从业者告诉财经·大健康,有一个方法是,患者预约挂号后,就诊当天需要提前半小时去现场确认,不确认便会重新放号,转成现场挂号的号源。

对抢号的“黄牛”,有些医院的挂号App的注册要求是,一个手机App中不能注册多个患者信息,并要求实名制。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有研究者建议,除了每个挂号的患者都递交个人身份信息、实名制登录,要求上缴保证金才能给予放号,在“保证金+身份验证”的双重约束下,试图迫使“黄牛”退出。

更长远的看,部分患者抢号又爽约的行为,是医院和患者之间紧张关系的体现,分级诊疗也许能缓解一些紧张感,使得疾病去到适合的科室那里。然而,这种紧张感无法彻底消除。上述互联网医疗从业者直言,有人找他咨询挂号事宜时,无论病情如何,一上来就想拿到最好的专家号,“本质上还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本文于2021-08-18首发于财经大健康公众号,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