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为何考研不能成为“二次高考”


一年的“压轴大考”——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这两天开考了,400余万考生满怀期待奔赴考场。

早在一个月前,“考研报名人数连增8年后,今年下降36万”的消息就引发热议。与此同时,“考研的高考化趋势”也引起关注。之所以有网友将考研形容为“二次高考”,是因为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考研如今已经越来越成为很多人大学生涯的“标配”,正如高考是高中生涯的“标配”一样。

从求学的“可选项”变成求职的“必选项”,考研变成“二次高考”折射出的,不仅是“上岸”难度越来越大、招聘门槛水涨船高,更是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学历焦虑”与“就业焦虑”。

考研竞争激烈 图源:视觉中国

考研竞争激烈 图源:视觉中国

考研趋热,涉及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就业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如何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如何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是我们探讨考研、考公等热门话题时必须回答的问题。

深化教育改革是缓解“学历焦虑”的一剂良方。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但全社会对于高学历的追求可能会把选拔人才的考试变成一场焦虑的“分数游戏”。政府和学校应该多多努力改善教育质量和考试制度,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教育的实际效益。

比如,鼓励学校开展更多与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课程,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比如,深化研究生教育的分层分类,拉高学术硕士的入学门槛,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名额,让社会更有效地对人才进行配置和筛选。

促进就业不仅仅是家庭、学校、毕业生的事情,而是全社会都需要参与的一项民生大课题。政府的任务是把就业的“蛋糕”做大做好,当就业岗位与就业选择丰富且多样,当福利待遇与各类保障得到完善和提升,毕业生们的选择自然可以更加多元;用人单位不妨把标准放宽一些,打破“唯名校论”“唯学历论”的求职门槛,将素质与品德前置,加大对能力与岗位间适配度的衡量,为所有求职者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一些学校和媒体经常宣传“全宿舍保研”“学霸情侣”等新闻,无形中传递出“考研保研比工作更有前途”的价值观念,其实本科毕业找到一份工作也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对于毕业生而言,与其陷入就业选择的焦虑,不如练好“内功”,破除“本领恐慌”。就业市场再怎么竞争激烈,都会给合适的人留有一席之地。只有拒绝盲目内卷,让自己保持和提升学习的能力,尽早找准自身定位,明晰自身职业目标,多关注就业市场的需求,抓住能够抓住的就业机会,不断尝试、不断突破,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可能。

无论教育还是就业,都是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牵着千万家庭。只有教育进步了,就业稳住了,人们的生活才能安定有序,社会的发展才能坚定从容,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也才能拥有更多可选择的可能、可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