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炯逝世:从送信员到证监会主席
临危受命执掌证监会
1995年2月,上交所发生“3.27国债期货事件”,周道炯临危受命,于当年3月底出任证监会主席,接棒刘鸿儒。
彼时的周道炯已经62岁。尽管任职时间不长,但是却在任职期间遇到了资本市场的诸多大挑战。
上任伊始,周道炯即面临处置“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严峻考验。彼时,受该事件影响,上证指数在1995年3月31日至5月17日从629.93点跌至582.89点,跌幅7.61%。
周道炯通过关闭国债期货交易和协议平仓的方式解决了国债事件,中国证券市场进入长达十年无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时期。
股市因此短暂回暖。1995年5月18日,A股史上最短牛市开始,但仅有三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582点上涨到926点。
当年5月22日,当时的国务院证券委宣布当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受此影响,上证指数又迅速下跌16.39%,至7月4日上证指数跌幅达27.48%,标志着A股市场又进入了一轮熊市。
当时的证券市场正值多事之秋,股市、期市违规事件频发,“规范”成为当时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
数据显示,在周道炯任职期间,亲手批示查处的违法违规事件有90多起,平均每个月就有两、三起。
1996年,为抑制股市过度投机,周道炯亲自主持并连续下发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坚决制止股票发行中透支行为的通知》等“十二道金牌”,处理了 “长虹事件”“华天事件”“琼民源事件”,期货市场的红小豆、玉米事件等多起违法违规案件。
任职两年多后,1997年6月,周道炯卸任,交棒周正庆。
回顾其任期内的A股市场表现,周上任之初,上证指数在600点左右,上海股市日成交量6亿元,离任时沪指在1200点以上,日成交量100亿元。
有报道称,离任时,周道炯感触,证监会的经历是他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段经历,“我的飞机已经平安着陆了”。